“母亲生病还能给你带来好处?你是神经病吧……”
别着急,听我慢|慢给你一一道来:
一、多陪伴。
在医院陪护的时间里,老人们经常聊的话题就是:你孩子多久回家一趟?听到有的老人说:“每个星期天都是大包小包的回家,说这话时,她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孩子工作忙,又在外地工作,偶尔会打电话,回家很少……但是从她们失落的眼神中,我感到了心酸,心中不禁泛起一种涟漪……”
在她们不经意的闲谈中,也不由自主地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因为工作原因,我很少去妈妈家,即时去,吃完饭很快也就回来了。
在老人们的聊天中,也让我深深感到对母亲的愧疚。
以后我要常去陪陪妈妈,哪怕陪她说说话,听听她的唠叨,这些唠叨都是妈妈对我们的爱。
不要让自己成为那个:“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的人。
二、不攀比。
临床的一位阿姨有两个儿子,她很羡慕有女儿的,说:“女儿是小棉袄,贴心、知道心疼人,是自己命不好,没有女儿……”
阿姨经常这样抱怨。我就和阿姨聊天“阿姨,你也是有福之人,是你没有发现而已。”
“我有福?我有什么福,也没女儿。”阿姨说。
“阿姨,你虽然没有女儿,但你有两个孝顺的儿子呀,你看他们兄弟两人轮流来医院陪着你,每次吃饭都问你想吃啥,每次都买你喜欢吃的,还贴心地给你洗脚、剪指甲……是不是和女儿一样贴心?”我说。
“有的子女对老人不管不顾,甚至殴打……和这样的孩子相比,你是不是超级幸福……?”
阿姨听我说完,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从那以后,老人再也没有抱怨过自己没女儿。
幸福,就是享受你所拥有的;更不要拿自己的缺点去和别人的优点相比较。
不攀不比,知足常乐,珍惜当下,心存感激。
三、儿子、女儿的区别。
大部分老人都觉得女儿更细心,和女儿有说不完的话,被称为“小棉袄”。
也有一部分人觉得儿子结婚后,就成了别人家的。
我不这么觉得,儿子结婚后,有了自己的家庭,两个人结合在一起,要互相磨合,互相包容,更要尊重双方的父母。他对岳父家的尊重和关爱,其实是希望媳妇以后对你们也同样尊重和关爱。
老人要理解孩子的一番苦心呀。
孩子们的爱是无尽的,他们对父母的关怀、体贴、照顾,都是爱的表现,这些细节比任何语言都更加打动人心。
有女儿的人,在父母百年后,娘家就是一片荒芜的老宅。
有儿子的人,在父母百年后,老宅还是人丁兴旺,儿孙满堂,欢声笑语会传遍家的各个角落。
这可能就是有儿子和女儿的最大区别吧!
四、形象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气神。
在医院待的这段时间,看到诸多老人的样子,也听到众多陪护者的抱怨。
作为中年人,也能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感知到平时对老人的态度。
在医院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对我的触动很大,我就在想:“身为人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你们憎恨老人,憎恨到连给你生命的父母都可以不管不顾,你都容不下父母,你又如何在社会上立足?谁还愿意和你合作、做朋友……”
看到太多令人心酸的场面,我决定出去走走,不知不觉走进了一家服装店。
“女士,有什么可以帮到你的……”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带回了当下,我仔细打量了一下,是一家很时尚的女装店,心想来都来了就看看吧。经过精挑细选,我看中了一套浅紫色的连衣裙,老板取下来让我试穿了一下。看着镜中的自己,我有些惊呆,原来自己也可以这么漂亮(因工作原因,很少穿裙子),瞬间自信满满、能量爆棚。
原来打扮真的可以提升一个人的能量。
打扮不为别人,取悦自己,气质自来。
五、“少时不懂曲中意,懂时已是曲中人。”
临床的儿子给他妈妈一些钱。母亲看到这一情景,我从她的眼神中看出了满满的羡慕。此时,她可能会想到自己的儿子吧!但这个眼神却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自己没有活成让母亲自豪的女儿。
一个眼神让我沉思良久,时光不能倒流,应了那句:“少时不懂曲中意,懂时已是曲中人。”也让我反思了自己以后的人生。要活成更优秀的自己,成为母亲的骄傲。
孩子的成功,是母亲最好的荣誉。
一次短暂的陪护却让我有这么多的感触,真的应了一句话:“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
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件事都是上天送给你的一个礼物。
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两面性,它是好事还是坏事,不在事情本身,而在自身看待这件事情的态度。
真心希望小伙伴们在遇到事情时都从积极面去看待它、去感恩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