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当天迎新娘,用红包敲门的风俗哪儿来的?

红包敲门的风俗,开始于明朝后期。

世家巨室中家奴成群,有温饱而无工资收入,趁着男方给女方送彩礼时,狠敲一笔,称作“门包”。

先说一条旧闻,某新郎去女方家迎亲,好话说尽,红包扔完,还是进不了门。最终,暴躁的新郎掌掴伴娘——新娘的亲妹妹,结婚转眼变离婚。

这件事的是是非非,不是当事人哪能明了其中细故,小编把这件事拎出来说,只是想八一八,迎亲用红包敲门这种风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1. 儒家婚礼指南上没有这道程序

中国改革开放快40年了,互送手绢和毛选的革命婚礼早成为历史遗迹,婚礼的花式向两条路上不断狂奔:一路复古风,一路西洋景。

红包敲门,据说就是复古。

但儒家十三经之一的《仪礼》中,是没有这道程序的。

《仪礼》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书中的《士昏礼》有我国关于婚礼的最早记载:一套完整的婚姻礼节有六个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和亲迎,后世称之为“六礼”。

那么,“亲迎”环节中有这道程序吗?

答案是:否。

红包敲门的风俗,开始于明朝后期,是在“纳徵”——即男方给女方送彩礼时,给女方家奴仆的买路钱,称为“门包”。

2. 明朝的家奴们为了创收,想出了收“门包”的办法

明朝后期,土地、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贫者无以为生,只好卖身投入世家巨室。

万历三十年,苏州府嘉定县修县志时说,这里的“大家僮仆,多至万指”。

明末的王时敏写家训,说:“吴俗好夸,大率富贵之家,以坐榻后森然林立、车马簇如云涌为美观。”

《红楼梦》剧照

这些家奴一旦签下卖身契,子子孙孙都是主人家的奴婢。《红楼梦》里的“家生子”,说的就是他们。区别在于,明朝家奴是没有“月钱”可领的,主人家只管温饱,不发工资。

怎么做才能创收?家奴中也有聪明人。他们趁着准女婿来送彩礼的时候,集体勒索“门包”。

结亲是喜事,总要讲个和和美美、顺顺当当,男方多不愿节外生枝,所以,这个规矩居然就这么约定俗成了。

3. 清朝的家奴数量减少了,但“门包”却越来越大

到了清朝初年,世家们被打击得够呛,谁家里也没这么多奴婢了,但“门包”的传统却保留了,而且数额越来越大。

原因何在?

清朝人于鬯(读作chàng)在《花烛闲谈》里解释说:“窥女家之意,方诩诩然自谓门第之高仆辈之众也。”意思是说,收的“门包”越厚实,越显得女方家的门第高贵,奴仆众多。

也就是说,男方掏出的“门包”越大方,越是给双方做面子。

听起来好有道理。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门包”已经基本脱离了家奴搞创收的范畴,而成为主人策划、家奴执行、共同分润的一块蛋糕。这蛋糕当然越大越好。

至于,“门包”变“红包”卷土重来,是想显示点什么还是什么,大有可讨论的空间。

如果喜欢请点个赞。

转载使用请获取授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