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解剖学》读书笔记之【7.椎体的结构】
图1-17~图1-18(注意1-18中间三角区域)
椎体类似于短骨(图1-17)(呈蛋形,致密的骨皮质包绕海绵状髓质)。
椎体上下表面,又称为椎间表面,是由较厚的骨皮质组成,且越往中心处越厚,中心处的一部分由软骨组成。
椎体边缘蜷曲成唇样结构(L),它起源于骺软骨盘,14-15岁时该结构与椎间表面(S)相融合。骺软骨盘的钙化异常可致脊椎骺板炎,或是scheuermann's病。
图1-19~图1-24
椎体冠状位(图1-18)可清楚显示厚厚的骨皮质,它呈线状排列在椎体的侧面,其上下表面均有线状排列的软骨圆盘,椎体中心骨松质中的骨小梁沿力线方向散开分布,具体为:
※椎体上下表面之间垂直走向的骨小梁。
※两个侧面之间水平走向的骨小梁。
※下表面与两侧面边缘之间倾斜走向的骨小梁。
椎体矢状位(图1-19)再次显示了呈垂直走向的骨小梁。此外,还有2束斜行的,呈扇形分布的骨小梁:
※第1束(图1-20):起自上表面,经双侧椎弓根至相应上关节面和棘突。
※第2束(图1-21):起自下表面,经双侧椎弓根至相应下关节面和棘突。
这3束互相交叉的骨小梁系统形成了抵抗应力的多个加强带和一个最弱带,特别是椎体前方,全部由垂直走向的骨小梁所组成的三角形区域,是抗应力最薄弱带(图1-22)。
这就解释了椎体楔形骨折的发生原因(图1-23)。
600kg轴向冲击压力即可造成椎体前方的压缩性骨折;
而使椎体后半部分出现骨折,则需要800kg轴向冲击压力(图1-24)。
椎体后部骨折是唯一一种因侵入椎管,导致脊髓损伤的骨折类型。
以一个康复时习生的态度学习交流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