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来临,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华为副董事长孟晚舟说:“可预见的未来,知识积累已经变得不再那么重要,而品德、意志、胸怀、思维、视野、表达等,才是可以持续为个人提供动力的要素。”这不禁让人思考,今天我们的判断与努力方向,是否能契合未来的时代。
假如你已经穿越到十年之后,请给今天的高中生写一封信,给他们一些提醒与忠告。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材料紧扣人工智能时代的问题与挑战,引导学生思考AI对生活、学习带来哪些影响和改变,什么样的人才才能符合智能生活需求,适应未来时代发展材料第一句结合智能时代,点明未来会有“新问题”与“新挑战”;第二句引述孟晚舟的话,强调“知识积累”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降低,“品德、意志、胸怀、思维、视野、表达等”才是未来时代中个人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第三句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今天的努力是否契合未来时代。“是否”指向两面,具有很大的思考和想象空间。材料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助力他们形成独立、自主的人生观,也引导考生进行自我认知与自我反思,明确影响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任务指令“穿越到十年之后”,要求充分发挥想象,结合想象中未来的生活,给高中生提醒与忠告。注意信的格式,注意按照试题中的角色与收信对象的关系安排书信的称谓,把握交流语气,行文要有情感、有温度。
在审题立意层面,作文的出发点应是“品德、意志、胸怀、思维、视野、表达等意识和能力”。学生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其中一个维度,写某一种能力或品质在未来的重要性,强调其如何帮助青年应对复杂世界;也可选择其中两三个关键词来阐述自己的见解,谈不同品质如何互补,如何在智能时代促进个人成长;亦可综合全部来谈人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为何契合未来时代等。但要注意,不可简单否定“知识积累”的作用。无论选择哪一个角度,都要明确关键词语,有针对性地行文,不可泛泛而谈,要具有针对性和思辨性。在构思成文层面,要注意从材料出发,结合智能时代、新问题、新挑战,或畅想未来生活,或结合现实生活,说清所选关键词重要或必要的原因,要凸显时代特征,也要论说合理、充分,加以具体分析和预判,从而得出全面的、辩证的、有深度的看法。
【参考立意】
(1)知识为基,品德为王,做智能时代的新栋梁(2)拥抱智能时代,仍需磨练意志
(3)打开新视野,拥有宽胸怀
(4)打造新思维,应对新挑战
(5)“表达”让“智能”更有“人”味
(6)以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为未来续航
(7)提升综合素质,让我们更具竞争力
【参考范文】(源自Deepseek)未来不是知识的战场而是心灵的旷野
亲爱的学弟(学妹):
你好!
当这封信穿越量子纠缠的迷雾抵达你手中时,我正在2035年的实验室里,看着全息屏幕上跳动的意识流数据。那些你此刻背诵的公式与定理,早已被量子计算机压缩成纳米级的芯片;你引以为傲的专业技能,正在被神经接口技术重构为即插即用的思维模块。但请你相信,这封信要说的不是科技如何颠覆认知,而是想告诉你:在思维可以被上传、记忆能够被复制的时代,唯有心灵的温度能让我们保持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
第一束光应当照亮伦理的觉醒。当我在基因编辑中心见证人类突破寿命极限时,总想起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追问“何为正义”的场景。记得那位用算法破解《周易》却陷入虚无主义的工程师吗?他最终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前泣不成声——飞天的衣袂让他明白,算法永远计算不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生命震颤。此刻你读的王阳明“心即理”,将会成为未来人机共生的精神北斗。
第二束光需要点燃思维的焰火。当我看着学生们在元宇宙中重建良渚古城时,他们眼中跳动的,分明是五千年前先民仰望星空时的好奇。未来需要的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能像徐霞客那样用脚步丈量数据的探险者。你此刻觉得无用的诗歌创作、哲学思辨,正在成为突破算法茧房的破壁之刃。
第三束光必须温暖文明的胸怀。上周在修复火星生态舱时,我们引进了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榫卯结构。这个发现源自一群工程师重走茶马古道时的顿悟——当年马帮用七十二道拐化解天险的智慧,与解决星际航道曲率问题竟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些令你苦恼的文化差异,终将在张謇"父教育母实业"的现代转化中,熔铸成新的文明范式。
此刻窗外的梧桐正在落叶,全息投影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铺满夜空。我忽然明白,未来从不是对现在的否定,而是文明基因在新时代的显影。当知识成为流动的云,品德就是定盘的星;当技术裂变为璀璨星河,胸怀便是导航的罗盘。十年前你抄在笔记本上的那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如今正以量子铭文的形式镌刻在太空城的穹顶之上。
愿这封信能化作你书桌上的萤火,在每一个刷题的深夜提醒你:比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守护灵魂深处那团永不熄灭的火焰。
来自十年后的一个朋友于云端文明档案馆
2035年4月7日
给十年前的你:在智能时代栽种人性的繁花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展信如晤。此刻我坐在2035年的落地窗前,看智能幕墙将晚霞染成流动的锦缎。当知识如活水般随取随用,我愈发懂得:真正决定生命重量的,是技术浪潮中永不褪色的人性光芒——那是品德的星光、思维的火花、情怀的根系与意志的年轮,是我们在智能时代最该守护的精神家园。
知识是舟,品德是引航的罗盘。你们或许曾为背下千首诗词、解出复杂公式而骄傲,但当AI能瞬间检索所有知识,真正让人生之舟不迷航的,是心中的道德坐标。记得高中时,班主任总说"比成绩更重要的是诚信",那时不懂,直到看见有人用AI生成论文却在答辩时坦诚“这是机器的思路”,才明白:在算法能伪造完美答案的时代,选择笨拙的诚实、保留对他人的同理心,才是最珍贵的“不可计算力”。就像敦煌壁画上的菩萨,手中的净瓶里盛的不是甘露,而是慈悲的重量。
思维是火,视野是助燃的风。你们习惯在题海中寻找标准答案,却不知真正的思维之光,生于打破常规的勇气。大学时,一位工程师从《孙子兵法》“围魏救赵”中获得灵感,解决了芯片散热难题——这种跨越时空的联想,正是AI无法复制的“思维跃迁”。你们为一道题想三种解法、给课文写不同角度的批注,不是徒劳的折腾,而是在为思维之火积蓄燎原的风力。当技术能快速关联所有已知,人类独有的“为什么不”的叛逆、“从A到Z”的跳跃,才是点燃创新的燧石。
情怀是根,意志是挺秀的干。你们或许觉得早自习的坚持、长跑时的咬牙只是青春注脚,却不知这些“无用的坚守”,正在为未来深扎精神的根系。当我们看到机器人身穿红棉袄扭秧歌为人们带来节日的欢乐时;当我们看到无人机传送快递在空中盘旋带来的便捷时,当看到机械狗在为人类托运重物飞跑的高效时,我们庆幸看到的不是这些技术用在战场上如何将对手杀死的惨烈情景,我们才会意识到人类的温情是多么的重要。我曾想起高中晨跑时,班主任总说“跑过弯道就是晴天”——那些让你们气喘的坚持,终将化作生命的底气,在算法规划的“最优路径”之外,走出独属人类的倔强与温柔。
站在时光的此岸回望,终于懂得:知识是手中的工具,而灵魂的厚度,才是丈量生命的尺度。就像古人用竹简记载智慧,用丝帛描绘山河,工具会变,但文字里的仁心、画卷中的风骨,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你们此刻默写的古诗文,不是为了成为搜索引擎的替代品;你们苦思的哲学问题,不是为了给AI填空——这些看似"低效"的成长,正是在心灵深处栽种永不凋零的繁花:让品德如梅,在技术寒冬里绽放芬芳;让思维如泉,在知识平原上奔涌新的河道;让情怀如根,在智能土壤里深扎温暖的力量。
窗外的月光漫过智能窗台,在信纸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十年前的我,也曾在题海中寻找人生答案,却不知真正的答案,藏在给同学讲题时的耐心里,藏在为流浪猫搭窝的温柔中,藏在晚自习望向星空的那一眼遐思间。愿你们记住:无论未来如何被技术改写,我们始终是带着体温的思考者,是能为一片落叶驻足、为一声鸟鸣心动的有情人。
当你们合上这封信,请记住:让知识成为脚下的路,让品德照亮前行的灯,让思维化作飞翔的翼,让情怀长成永恒的根——如此,方能在智能时代的浪潮中,站成一棵既拥抱阳光、又深植大地的树,让所有的技术风雨,都成为年轮里美丽的纹路。
来自十年后的一个朋友于云端文明档案馆
2035年4月7日
拥小技,更需怀大道
2025年的高考生们:
当你们展开这封信时,我已身处十年之后,目睹科技如汹涌海啸,以摧枯拉朽之势重塑世界。人工智能早已跃出科幻荧幕,化作生活日常,像细密的毛细血管,渗透进社会运转的每一处罅隙,取代诸多重复性劳作与基础脑力工作。在此风云变幻之际,我怀着满腔热忱,想和你们分享心底最真挚的话语:莫再一头扎进机械刷题的泥沼,培养学习能力才是开启未来大门的钥匙;莫要仅仅满足于衣食无忧的小安稳,胸怀家国天下、敏锐洞察时代走向,才是立身处世的光明正道。简言之,拥小技以安身立命,怀大道以铸就非凡人生。
与人工智能冰冷、精密的程序算法相较,人类最可宝贵的,是鲜活灵动的生命体验,是对生活火一般炽热的热爱,是拳拳赤诚的家国情怀。十年后的未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已淘汰流水线旁如机械般重复劳作的工人岗位。当先进机器眨眼间就能完成复杂设计与精准制造,若我们仅仅把目标局限于物质层面的基本温饱,生活必将沦为一潭死水,平淡庸常,毫无波澜与光彩。
在时代洪流中,总有那些坚守大道的身影,如熠熠星辰照亮前路。叶嘉莹先生,一生都在为传播古典诗词之美倾尽全力。哪怕科技浪潮汹涌澎湃,她仍用优美诗词润泽人们的心田,让中华传统文化这颗璀璨明珠,在新时代的天空中愈发夺目。她坚守的,是在物欲横流世界里,对精神富足的不懈追寻,是对文化传承这条漫漫长路的矢志不渝。再看南仁东先生,毅然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扎根深山老林数十载,全身心投入“中国天眼”的建造。他从未被物质诱惑迷了心智,心中唯有探索宇宙奥秘的宏大志向,为中国天文事业开辟出一片崭新天地。他们用一生的践行向世人宣告: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人类唯有凭借崇高精神与深厚情怀,方能守住自身独特价值,不被时代车轮无情碾碎。
科技加速前行,物质愈发充裕,这对我们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我们必须拥有自主自控的规划力,以及持续学习、不断自我提升的进取力。在未来社会,维持生存并非难事,可若仅求果腹蔽体,人生注定黯淡无光。想要在科技浪潮中乘风破浪,就得像乔布斯那样,不光精通前沿技术,更凭借对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深刻领悟,以创新思维为利刃,一次次引领苹果公司颠覆世界;还需如马斯克一般,从不满足于现有成就,不断向太空探索、新能源等未知领域进军,以无畏的开拓精神和宏大格局,为人类未来发展谋篇布局。他们在物质与科技交织的世界里,凭借强大的自我规划与提升能力,傲然屹立于时代潮头,成为领航者。
这是一个无比丰富多元的世界,它既可以是物质充裕的人间天堂,却也暗藏危机,让人在安逸享受中逐渐沉沦;它充满无数机遇与挑战,等待着自律自强、足够优秀的人去征服。同学们,愿你们目标坚定,如展翅大鹏,向着远方振翅高飞;愿你们在知识的浩渺海洋中奋力遨游,在科技的汹涌浪潮里牢牢掌舵,掌控自己的人生航向。
十年后的我,满心期待着你们的精彩绽放。衷心希望你们能在小技与大道之间,精准找到平衡支点,书写属于自己的壮美辉煌篇章,在时代长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位穿越到十年后的青年
2035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