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开始垃圾分类了,小区物业规定了倒“厨余垃圾”的时间段,此时间段内,有人值守在绿色的厨余垃圾桶旁边,也会高声询问每一个来倒垃圾的人:“你是厨余垃圾吗?你是住在哪一层的?” 所谓灵魂拷问,只是在要求我们这些住客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善尽提醒之义务罢了;至于问住在几层几号,则更多是做类比吧,让垃圾投送者得到一种心态的固化:我是主动进行垃圾分类投送的人,是有礼公民,大抵如是!垃圾在分类,我们这些倒垃圾的人又何曾不是被动的或者主动的在进行着分类、重组和固化到不同的群组和层位呢?
层次感是一种美学概念,雨后天空的云朵,在氤氲水汽和太阳的作用下层叠分布,异常的疏阔美丽;北京出城往北去,到居庸关前,我们亦可以欣赏到著名的居庸叠翠盛景;中秋时分,八月十八的钱塘大潮,也还层叠依次而来,展现的是重叠见的壮阔之美... ...形容漂亮的照片,画作,甚至是剪发师的手艺,我们也会用上层次感这样的评语以彰显与众不同的质感和漂亮。那么,如果把社会看做一副类似于《清明上河图》的百态世情,我们人间的层次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又是哪一层呢?讲到社会的层次,这好像就难以和美学概念相关联了。
几日前,朋友聊起其单位的琐事,说是因一件极小的疏忽,要写检查。我当时就觉得很是荒诞,不过还劝友人,写就写呗,也不是大事儿。后聊起此时,友人感慨,我这个事儿吧,真的不算啥,但是我好像不会和领导去抱怨这里面的不公和委屈,到了领导那里,理智上我就难以去进行抱怨,而是马上想应该如何主动的去承认错误且唯恐态度不够诚恳;领导呢,不会想到我所提的客观原因而有同理心的给予同情和安慰,而天然的认为我就是应该首先诚恳的承认错误再谈其他。最后友人感慨,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于中国社会的上下级之间。这就是阶层吧,从古至今我们有森严的社会等级,上下级之间壁垒分明,中国社会的阶层是一直存在的,不同阶层之间难以形成平等的对话,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自古已然。
阶层形成的原因诸多,不外乎机遇、教育、努力、家世、天赋,凡此种种吧。人们更多的只愿意和同一阶层的同类进行平等对话,这就是所谓的“门当户对”,面对不同阶层,高位者俯视低位者,低者位敬畏高位者,大家也都习以为常,并认可为至理。可是我们是否意识到,很多问题,甚或悲剧就是这种不同阶层之间对话缺失和不平等造成的呢?万物万民皆为刍狗,圣人又在哪一层?
阶层分野,是一个不可逆的事实,我们也在对自己的层级进行不断的升级和固化,所谓人往高处走可不是讲爬山登高,而是更高位的阶层。由此推及,不同层级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我们生活的日常。从小处讲,我们如果不认可自己的层级,或者欲求不满的抱怨,我们自身必然要出问题,找不准位置,就好像把厨余垃圾丢到其他垃圾桶一个道理;认可了层级,而却设定了一个不可企及的层级目标,这就会失序乃至失格,自身的协调性就出了问题。所以,自己所居的层级,要有明确的认知;从大处讲,层级对话如果不协调,或者找不到表面的一致,社会就有了问题,比如游行,骚乱,革命等等皆因此来。不论社会还是个人,层级就好像标签和生物DNA,我们难以否认和祛除,只能是不断的适应、改造和升级。
回过头来,我们居于哪一层,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与同层和非同层的保持一种和光同尘的状态,拥有向上之心。不断的提醒自己,平等的进行跨层级对话,因为只有和不同层级不断对话,我们才有可能真的跨出那一步 ,走出目前层级状态的那一步。
阶梯只始于自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