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抱着《杀人回忆》的观感去看这部电影。虽然都有连环奸杀案,过去年代的呈现,总也破不了案的警察,但是拿前者的水平去要求《黑处有什么》对于一个新导演的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电影的故事基本有两条线,一条是屡次发生的奸杀案件,一条是女主苏晓彤在青春性启蒙时期在生活,家庭,个人感情上的遭遇。因为身处过去的落后时代,那些围绕着“性”的危险因素则伴随着奸杀案件的发生,以常态化的方式出现在女主身边。
虽然是两条主线,但电影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少女青春期烦恼的故事,案件基本上作为背景存在。导演说删减了大量警察办案的戏份,以至于现在看来院线版本里几乎看不到警察对案件的侦破行为。戏份的删减是为了过审,所以我们大致可以了解警察办案的状态是什么样子,如果想象不出,可以参考一下《杀人回忆》里的警察。但是警察以正面的形象去侦破案件的戏份也极其的少,女主的父亲是主要的警察角色,除了在开头对猪肉分析一番和在凶杀现场拍照的行为来展现自己有一定的办案能力之外,其他大部分时间似乎都像一个外人一样身处案件之外。这就大大消减了这部作品的“犯罪片”色彩。所以,虽然你看到了众多熟悉的人物设定,草丛里的奸杀现场,悬疑的氛围,但请记住,这不是《杀人回忆》,这不是《杀人回忆》......
这部电影可以说在犯罪类型片之下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新的青春角度,以女主曲靖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在那个年代里的危险重重。可以说电影最大的优点有两个,一个是在黑色类型片之内展现了对女性身处青春期的一种人文关怀,另一个则是呈现了联系着女主,案件,以及其他所有人物的时代背景。王一淳作为女性导演来展现女性视角可以说合情又合理,但在镜头上又有点过于沉迷对于曲靖的展现,在某些不必要的戏份里我们通常会看到小女孩曲靖呆萌无辜的面部特写。而对于时代氛围的呈现,虽没有做到完美,但从某些道具上来看并不是敷衍了事,可以了解到,导演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到了让人信服的程度。
《黑处有什么》作为王一淳导演的第一部长片在2015年获得第9届中国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导演奖,之后又入选第 66 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竞赛单元,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纽约亚洲电影节、澳大利亚悉尼电影节等十余个国际电影节。而这部电影也正因如此获得了许多影评人的期待和认可。但对于新导演最做不得的便是盲目的捧杀,我们需要导演的作品更加成熟,我还想看导演下一部更好的电影。所以评价这部电影,也许缺点比优点更加重要。
电影里有许多新导演常有的缺点。最主要的则是电影感不强,在人物表演,台词,和叙事的处理上仍有些电视电影的风格。可以看到,电影着重表现的角色说的是普通话,其他角色说的都是河南话(如果没听错的话)。而较低的制作成本也导致导演用了不少的非专业演员。非专业演员并不是“低成本”的标签,但在电影类型和风格的需求上,对人物的塑造应该做到统一。显然,这部电影里配角没有能力用普通话达到导演所要求的表演水平,而导演因电影风格的定位又不想让主角说方言。
在电影情节表达上《黑处有什么》还有一些成熟的空间,这体现在对电影内容上的“藏”上,“藏”的意思是电影里有许多内容没有表达的必要。如果是电视剧或电视电影则没有“藏”的问题。因为电影有自己的美学体系,交待情节用的更多的是视听语言,所以在《黑处有什么》里,演员没有必要亲口说出听到的歌有多好听(观众们都能听出来),女演员也不用在跑步的操场里中二地把情诗念出来(过一会儿男同学会把它抢过来,还会念出来不是?)。每当女主的警察父亲在案发现场上照相时,总有配角的声音提醒观众他是大学生出身,这种手法也有些简单粗暴。
《黑处有什么》里,做的还有些不够的,是电影上的真实。这体现在表演方面上,人物之间的谈话为了推动情节而有些流于表面,导致有电视剧里常见的套路化对话和脸谱化的人物形象,女主的戏份需要周围人物的配合和支撑,但周围人物的塑造不够扎实和立体。在人物动作的执行上做的也不够彻底,电影里小混混的形象嘴炮的能力比打架的能力更强。这方面倒真应该学学《杀人回忆》,人家动不动就上演“飞脚上脸”的高难度动作,你作为专业古惑仔,只会油腔滑调摆摆姿势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摄影上中规中矩,几处比较亮眼的画面处理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杀人回忆》,但整体摄影在电影中并不算减分项,如果能更好的话,希望少一些电视剧式的特写,人物与时代共处的景光才是这部电影的优势。
虽然一再强调应该和那部韩国佳片区别对待,但本文不知不觉已经提了好几遍那部电影的名字,所以已经看过《杀人回忆》的观众们在观看《黑处有什么》时免不了会受到前者的影响。但可贵的是,一直看下去,导演做到了对女性不幸遭遇的一种关心和讨论。比如,女主曲靖的朋友张雪的失踪,她的结果显然不是自己一个人导致的,那么,是家庭,是教育,还是那个时代呢?
也许当困惑的曲靖走进黑暗,在一众男人的目光下,坐在座位上,看起那部著名的香港三级片时,才能够从中体会到不幸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