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亲子关系心理学

最近埋首于帆书的心理学与亲子关系课程,白天应对着暑假里在家嬉笑打闹的孩子,日子在听课学习与日常相处的“兵荒马乱”中被填满。也是在这“嬉戏怒骂”与刻意学习的碰撞里,我才真正读懂:做父母,做家长,从来不是一场对孩子的驯化,而是一场与自己的和解。

我们总说要“教育”孩子,却常常忽略了最核心的前提——用全新的眼光看见孩子。每个孩子都带着独特的天性来到世界,他们不是父母的复刻品,更不是未完成的“作品”。昨天还需要牵着手过马路的小家伙,今天可能已经学会了默默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前几天还对绘本里的故事似懂非懂,此刻或许已经能清晰表达自己的喜好。父母的成长,恰恰就藏在这份“看见”里:放下固有的期待,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用开放的心态陪他们一步步去探索世界。

而这份“看见”的底色,是让孩子确信“被爱”。有位老师说:“心中有爱的孩子才有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敢自信地往前走。”深以为然。爱从不是“你考100分我才喜欢你”的条件,也不是“我都是为你好”的绑架,而是在孩子哭闹时蹲下来的拥抱,在他们犯错时不指责的包容,在他们分享小事时认真倾听的眼神。当孩子笃定自己无论怎样都被爱着,他们便有了不闯祸的底线,更有了敢尝试的勇气。

有效的沟通,是搭建这份“爱与看见”的桥梁。课程里提到的“一个原则、两条线、三个点”,恰好戳中了很多亲子矛盾的症结。“站队准确”不是无原则纵容,而是先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情绪,再一起梳理问题;“二线“情绪线”与“逻辑线”并行,是先接纳他们的委屈与愤怒,再慢慢引导理性思考;三点“过去、现在、未来”的视角,是不纠结于已经发生的错误,而是着眼于当下的解决办法与未来的成长机会。原来好的沟通从不是父母单方面的“说教”,而是像朋友一样平等对话,让孩子感受到“我被尊重,也被支持”。

有人说“水往下流”,父母对孩子的爱,从来都是不求回报的付出。也正因如此,在亲子间的“较量”里,最先妥协、最先改变的总是父母——不是输给了孩子的任性,而是赢在了深沉的爱。我们学着收起暴躁的脾气,试着放下焦虑的执念,一点点磨平自己的棱角,只为用更温柔的姿态陪孩子长大。

说到底,好的亲子关系从来不是对孩子的约束,而是彼此的滋养;不是父母的焦虑,而是全然的信任。想要养出温暖自信的孩子,父母要先学着做温柔接纳自己的成年人:接受自己偶尔的失控,原谅自己曾经的疏忽,在成为“好父母”之前,先做“好自己”。

当我们学会与自己和解,才能真正做到与孩子温柔相伴。这大概就是为人父母最珍贵的修行:不是把孩子培养成“完美的人”,而是用爱与耐心,陪他们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