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笔文人可挥毫
传说秦朝大将蒙恬用羊毫制笔成功,从此以后,历朝历代的文化人如鱼得水,史学家秉笔记录历史,文学家蘸墨吟诗作赋,书法家恣意走笔龙蛇,画家挥毫寄情山水。
到了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手握三支如椽巨笔,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展现出他纵横捭阖、生杀予夺、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抒发胸意、笑语人生的豪气。
朱元璋:朱批之笔
朱批之笔,是皇帝批阅奏章,为处理国家大事而用。这支笔蕴含权力之大,只能皇帝独享,朱皇帝绝对不会假手他人。
可从草莽出身,历尽艰险走上神坛的朱元璋,手持朱笔却别有用意。在明王朝局面稳定下来之后,朱皇帝面对一帮功勋卓著的元勋宿将,开始忌惮和担忧他们手握兵权会不会对朱家的皇位产生威胁。
疑虑、担心、猜忌,个人病态的性格,再加上看着太子朱标温顺的眼神,朱皇帝终于对开国功臣们启动了一轮轮严苛残酷的消灭模式。
洪武朝前后三十一年间,他授意炮制了数起冤案,如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郭桓案以及多起文字狱案,只要下面弹劾大臣的奏章一呈上来,立即拿起朱批之笔批示:“杀”!正应了“敌国破谋臣亡”这句老话。
这支笔不但是至尊无上的朱批之笔,而且是一支专制之笔、独裁之笔、权力之笔、生杀之笔、暴虐之笔、无情之笔、冷酷之笔!
不知在落笔瞬间会不会也有一丝无奈,总之这支笔用之太过,杀人太多,令人心痛而不忍多述。
朱元璋:文章之笔
朱元璋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深知自己小时候没有条件读书求学,所以在成年以后,特别注重对文化的学习和追求。尽管戎马生涯转战四方异常艰苦,但他注意搜罗天下英才,把他们聚集到自己身边。他经常和文臣武将吟诗赋对,学问日进。称帝后,更是喜欢舞文弄墨,铺陈词章。
朱元璋:文章之笔-《御制皇陵碑》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是朱元璋的老家,境内有朱元璋称帝后为其父母和兄嫂修建的明皇陵,并立有额篆“大明皇陵之碑”一块。
朱元璋亲撰碑文《御制皇陵碑》,叙述他的家庭出身、艰辛的身世、他参加起义军的情况、以及多年戎马生涯和建立大明江山的全过程,并阐明昌运兴盛的道理,全文1105字。其文如“农业艰辛,朝夕彷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朱元璋以此文来激励后世子孙,文字如泣如诉,通俗易懂,感情丰富,脍炙人口,根本不像是初通文墨之人的作品。
朱元璋:文章之笔-《与田兴书》
田兴是朱元璋少时的伙伴,积极响应朱元璋起义,为朱元璋招兵买马,出谋划策,帮助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称帝后对有功之臣皆给予封赏,但是田兴功成身退,不辞而别,不愿受封。翰林院发出书文也久请不来。
朱元璋只好亲自执笔,再次挥毫,亲自写了一封信,就是《与田兴书》。信中说:“人之相知,莫如兄弟。我二人者,不同父母,甚于手足。昔之忧患,与今之安乐,所处各当其时,而平生交谊,不为时势变也。”满篇情深意重,语气诚恳。田兴看后果然来到京都,和朱元璋畅谈了三天,但还是不愿做官,从此隐居在山林之中。
朱元璋:文章之笔-《周颠仙人传》
元末明初,天下纷乱,群雄并起,能人辈出。朱元璋起兵后屡次遇上怪人周颠,此人或僧或道,或疯或癫,朱元璋却非常宠信这个“周颠仙”,此人除了预测能力,还有些令人信服的“法术”,而且还进献过丹药。
朱元璋称帝后,派人四下寻找周颠,始终没有找到,人们传说周颠已经于庐山乘白鹿升天成仙。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亲自写了一篇《周颠仙人传》以及《赤脚僧诗》,记录下关于周颠的故事。朱元璋还命令中书舍人、书法家詹希庾把这些诗文书写出来,让工匠凿刻在石碑上,建亭立碑于庐山之上,一直留存到现在。
武侠小说大家金庸先生在他的著作《倚天屠龙记》里面描述的“明教五散人”中,刻画了周颠这一人物形象,就是以朱元璋推崇的这个周颠为原型,且仍取原名。小说中人物形象武功高强,疯疯傻傻,又直爽豪迈,虽然全书中出场不多,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朱元璋:文章之笔-《御注道德真经》
《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是朱元璋创作的中国史类书籍。成於洪武七年(1374)。注二卷,共六十七章。
朱元璋读《道德经》颇有感悟,自序称:“数章中尽皆明理,其文浅而意奥;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非金丹之术也”。
他从帝王的视角解读,与普通人的理解大不相同;而且他阅读了前人的多种注书,并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总结了自己的治国之道,最终将自己的思考结果记录下来,公认为四大御注之一(其它三位是唐玄宗、宋徽宗、清世祖)。作为一代马上开国皇帝,能进行这样的思考和文字总结,也是难能可贵,可以说他自觉地走上了治学之路。
朱元璋:联对之笔
朱元璋立国后,虽然没有模仿汉光武帝云台封将、唐太宗画像凌烟阁,但是他身边围绕着众多功臣名将、饱学之士,如刘基、宋濂、徐达、李善长、解缙等人,吟诗作对,成为寻常之事,留下不少佳话。
朱元璋:联对之笔-徐达
大将徐达是朱元璋的老乡,跟随朱元璋起兵,勇猛善战,大小战斗不下百次,为开创大明王朝立下盖世功勋,被誉为“开国功臣第一”。朱元璋称帝后,为了嘉奖、表彰和笼络人心,常给功臣们赠赐对联。给徐达的对联是: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上联肯定徐达劳苦功高,武功卓越,下联赞誉徐达文武双全,才能杰出。上下联完美结合,适度夸张,用词精当,气势雄浑,寥寥数语却极为工整。
朱元璋:联对之笔-陶安
陶安是朱元璋翰林院的首席学士,经常拟旨撰文,虽然他很谦逊,称自己谋略不如刘基,学问不如宋濂,但朱元璋很是赏识他,肯定他,赐联如下:
国朝谋略无双士,
翰苑文章第一家。
上联称赞其谋略当朝无人可比,下联推崇其文章在翰林院首屈一指。
朱元璋:联对之笔-马皇后
朱元璋的皇后姓马,也就是民间传说“露马脚”的大脚马皇后,很早就追随丈夫南征北战,不但帮助朱元璋夺取江山,治理国家,而且还帮助他识别和任用人才。最难得的是,虽然她身处独特的高位,却非常明理,没有像汉高祖时代的吕后一样任用娘家人为外戚高官。马皇后病逝后,谥号为孝慈高皇后,朱元璋悲痛之余,特地书写一副挽联:
宝瑟无声弦柱绝,
瑶台有月镜妆空。
朱元璋:联对之笔-秦淮河
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定都于南京,而秦淮河是南京胜景,朱元璋经常泛舟于河上。一次,他游玩兴尽之余,亲自提笔写了一副称赞秦淮河美景的对联:
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
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
上下联中,分别将“佳”、“痴”两字重复五次,五“佳”描绘秦淮河月夜美景,五“痴”抒发游览者陶醉其中。另外一次,他游览莫愁湖时,欣然吟诵了一集句联,后世传为美谈:
水如碧玉山如黛,云想衣裳花想容。
此联对莫愁湖的山、水、云、花作了恰到好处的描述。
朱元璋:联对之笔-春联
自从五代后蜀主孟昶开创了春联的历史,后世佳联不断。朱元璋不但为大臣赐联,而且继承了春联的风俗,每逢春节,即要求公卿士庶都要在家门贴上春联,以增添新春气氛,更彰显天下太平的景象。一次他微服私访,走街串巷,发现一个屠户人家不会写对联,立即欣然命笔,亲赐一联:
双掌劈开生死路,
一刀斩断是非根。
联语一语双关,既暗喻自己打天下的生死创业历程,又针对屠户持刀宰割的行业特点而作,显得奇巧贴切,幽默生动,被传为千古佳联。
此外还为一家洗澡堂子赐联一副:
金鸡未唱汤先热,
旭日东升客满堂。
该汤池店立即生意大火,大家既来洗澡,也为观联,顺便沾沾皇帝的福气和蹭蹭天子的热度。
左手江山,右手书法
朱元璋书法行笔流畅自然,仪态生动,雄强挺拔,不拘法度。时人赞谓朱元璋书法“神明天纵,默契书法”!
谢谢阅读,请持续关注公众号 “云竹文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分享是一种美德,让更多需要的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