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作为家长,评判一个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勤劳,勇敢,敏而好学。就目前而言,我国城乡多数家庭还都是独生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几乎所有家长的共同愿望,但是,因为是独生子女,掌上明珠,来自父母,祖父母双重过分的溺爱,就成了了整个社会令人忧虑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可能有两种原因:一个是因为社会物质极大的丰富,文化水平不断的提高,孩子的教育问题得到社会和家长普遍的重视,学习成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唯一的任务,孩子的动手能力被人为的弱化,很多家长怕孩子从事简单的劳动累着,影响学习。所以尽量不让孩子干家务活,更不要说从事社会劳动了。所以家务劳动如做饭、洗碗、收拾屋子、叠被子、洗衣服等,全部由家长大包大揽下来了。孩子整天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还有一个原因是,如今社会竞争也比较激烈,小升初,中考,高考成了孩子的人生轨迹,每个家长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成了书本的奴隶,学习的工具,家长只要求自己的孩子把功课学好,其他一切不用去做。家长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孩子将做家务的时间省下来,认真学习功课。孩子往往未能真正理解家长父母的良苦用心,而是渐渐地形成了一种错误观点,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学习,家务劳动和一些自理劳动就是应该由父母做的。这样,许多中小学生在家里根本就不做家务,如果饭菜不口味,还会责备父母,如果自己换下来的脏衣服父母没有及时给洗,孩子也会大声抱怨。在他们看来,父母给他们洗衣服做饭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母爱”或“父爱”。他们在家庭里的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而且很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的性格和品质,如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缺乏责任心等。
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是家长的教育误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由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家庭氛围,孩子基本都会做家务,照顾家庭。到了七八十年代以后,孩子的动手能力逐渐的退化,那个年代大学新生报到时,几乎都是学生自己带着行李,独自到学校报到。一应事务也都是自己办理。到了90年代以后,每年大学新生入学报到时,每个学生的周围都有几个“陪同人员”跟着,替他们提行李、办手续,学生自己只在一边等着。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家长看似面面俱到的呵护,也就促使很多孩子成了无法适应社会的“巨婴”。
也许是我杞人忧天,我觉得,长此以往下去,整个社会都会陷入一种不良的状态。也许有人认为,现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劳动层次和等级越来越明晰,这是一个谬误的理论,正是因为如此,现在我们国家出现了社会用工的两极分化,一方面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工业领域找不到操作工人。当然,这和国家的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更多的是家长的价值观问题。
我一直觉得,抛开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孩子利用学习以外的时间,从事一般性的家务和社会劳动,对孩子和家庭是有益的。劳动与孩子将来的独立性有着显著的关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从事劳动时间较长的,其独立性就较强。同时,家务劳动时间与孩子的勤劳勤俭意识也有显著的关系,从事家务劳动多的孩子,容易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要记住,那种既对家务活大包大揽,又抱怨孩子好逸恶劳的做法,是不可行的。很多时候,家长都会以孩子不会为理由,拒绝孩子参加简单的劳动,试问,你不教他,不让孩子动手去做,你怎么知道他不会呢?
我认为,劳动是教育孩子将来必须面对人生的必修课程。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劳动,就是为孩子的人生道路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通过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也会让孩子有一定的生存技能,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和品质,为他们将来自立于社会打下基础。劳动教育,首先应该在劳动中培养孩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让孩子不仅体验到劳动的艰辛,还要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喜悦。
我对孩子的劳动教育,是从做家务入手的,每次孩子回到家,我都会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从拖地打扫家庭卫生,做饭刷碗开始,并且予以奖励。到后来适时地引导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到超市做导购,促销员,在应用实践中教给孩子一些劳动技能,以及应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逐步的适应社会。注重解决孩子在劳动中遇到的问题,对他们劳动中的懈怠和认识误区,家长要及时提醒,并要求他们认真对待,担负起责任,否则孩子会养成做事马马乎乎、不负责任的习惯。当孩子对劳动有厌烦情绪时,应积极引导,并给以必要的鼓励与帮助。对孩子的劳动收入,就让孩子自己支配,告诫孩子不能乱花,购买一些学习书籍和用品,请父母吃顿饭,从而增强孩子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要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仅凭说教讲道理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引导鼓励孩子亲力亲为的参加劳动。可以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小孩子要先做好自己生活上的事情,如收拾自己的文具、书包、书桌、衣服,收拾自己的房间,然后再帮助父母干一些家务活,如洗菜、洗碗、扫地、拖地、擦玻璃、购买日用品等。家长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劳动,对孩子劳动的积极性要鼓励,对孩子劳动的成果要予以肯定,可以适当的给予奖励,要让孩子在劳动中不仅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也要体验劳动带来的成就感。人们常说,父母是最无私的,他们对孩子的养育之恩是不要求回报的,这固然不错。但是我认为,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父母应该要求孩子有回报意识,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并教会孩子怎样回报自己的家人,怎样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
我们今天有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和家人的溺爱中长大,从未有过家庭劳动和社会实践,她们的一切都是来自于父母无私奉献,觉得父母的所作所为是应该的,也就从未产生过回报的意识。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只要学习好,考试分数高,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很多孩子觉得学习是给父母学的,父母给自己花钱,照顾自己也是天经地义的。他们花起钱来,大手大脚,从没想过父母挣钱有多么不容易,不珍惜父母的付出。只有当他们自己去从事社会劳动,才会珍惜劳动所得,知道这一切来之不易。
所以我建议,当父母的应经常给孩子讲讲自己的家庭历史,和孩子的成长经历,让孩子从小知道,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付出的心血和亲人们给予的关爱。家长应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珍贵,并尽可能带领孩子亲自参与一些家庭和社会实践,从家庭事务处理开始,进而逐步引导孩子参与社会劳动,从而强化孩子的忧患意识,劳动能力和处理事务的能力。让孩子有回报父母和社会的意识。一个懂得回报的孩子,就会有社会责任感。那些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的孩子,终究会脱离社会,被社会淘汰。
古语道:“子不教,父之过”。孩子不懂得回报养育之恩,其实是父母的责任。家长对孩子不可有求必应,过分优裕的生活会让孩子不懂珍惜,反而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贪得无厌的心理,对物质的追求往往又难以自我满足,贪心会导致不快乐的情绪滋长。相反,那些懂得珍惜,过着普通生活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融入社会,开创自己的事业。家长要教会孩子懂得珍惜,有感恩的心,懂得珍惜亲情和友情,孝顺父母,尊老爱幼。: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大学毕业生到日本一家效益很好的大公司去应聘,公司经理问他:“你给父亲洗过脚吗?”大学生回答:“从来没有。”经理说:“你明天再来吧,不过,在来之前你一定要为父亲洗一次脚。”这个青年回到家,准备为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洗脚。他拿来木盆,把父亲的脚放在盆里,当他用手握住父亲的脚时,发现父亲的脚长满了老茧,像木柴一样僵硬,他不由得搂着父亲的脚哭了。第二天,这位大学生再去那家公司,对经理说:“谢谢你,如果不是你的提醒,我从来没有摸过父亲的脚,我一定要好好照顾我的父亲,他太辛苦了!”经理点点头说:“你明天可以来公司上班了。”其实,这位公司经理就是在启发这位大学生要懂得回报。
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要依赖思想的灌输和道德实践。爱心是需要培养的。无情无义的孩子,是因为家长过度溺爱,家长的行为举止决定孩子的未来,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感情是一种自然的、发自内心的亲情。虽然父母们对子女的关爱并不是为了回报,但每个有孝心的孩子都会默默地、自觉地回报父母。正是这种亲情,维系着每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所以,一个家庭是不是幸福,关键不在钱的多少,而在于家庭成员之间亲情这种家庭凝聚力的大小。父母,不必一味期盼子女高官厚禄、发家致富,只要你用人格道德的力量,把孩子培养成人,让他能自立自强,你一定会有一个幸福平安的晚年。
要让孩子有社会责任感,首先要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要告诉孩子,自己是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你的命运你做主,你的未来你设计。你今天所做的事情,就是为你的明天做准备,自己要对自己未来做好规划,不要老惦记着家长的社会关系、家庭的资产等可利用的资源,不要依赖家长,自己要对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负责任,家长不要包办代替孩子去选择。遇到问题让孩子学会反思自己,改进自己。
现在,为什么有的孩子毛病总是改不了?因为在他内心深处从不认为是自己的错,总认为是别人的问题,所以他改不了。有这种思维习惯的孩子长大后很难成功。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孩子自省的责任意识明确告诉孩子,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记得曾经听过清华女孩的故事,每天父母都会给她规定时间学习,到时间做不完作业必须停下来,第二天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被老师罚站,再也没有发生过不完成作业的事。很多家长恰恰相反,担心孩子完不成作业被老师处罚,甚至帮助孩子写作业,上学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没有义务替他“包办”。做学生就应该按时起床、准时上学,完成作业。这就是做学生的责任。要告诉孩子,自己的事一定自己做,不要让别人代劳。家长替孩子做得越多,照顾的越周到,孩子就越是不会料理自己的事,依赖性强的孩子,注定要成为明天的低能儿。
如今很多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不能受半点委屈,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受到老师批评教育时,不分青红皂白对老师和学校横加指责,甚至大打出手,其实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无益的。助长了孩子唯我独尊的思维。家长要让孩子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不能转嫁责怪他人。孩子一定要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要明白老师对孩子错误的训斥,是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如果放任不管,那才是不负责任。学校的事,要让孩子自己解决,而不是由家长来处理问题。家长可以协助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我非常不赞成这种“孩子闯祸,父母出面摆平”的做法,这样处理的后果,实际上是在鼓励孩子以后继续出错,因为他们有家长支持,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在这里,我讲一个路遇的故事。有一次在路上看到一个年轻的女士,后面跟着一个提着书包哭闹的孩子,孩子想让妈妈给他拿着书包,站在路上哭着不走,这位年轻的母亲回头接过孩子手里的书包,径直走到路边的垃圾桶,将书包塞进了垃圾桶,头也不回的向前走去,孩子见此情景,立即跑向垃圾桶,捡起书包,跟着妈妈走了。看到此情此景,真的很有感触。有时候,家长也要动用一些非常手段,让孩子知道自己错误行为的后果。家长这么做,对孩子的触动很大,要学会让孩子懂得不能所有的事都依赖父母。观念的树立,对成长中的孩子有重要影响。
要想把孩子培养成富有责任感的强者,我们做父母的就要给孩子创造条件,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要对孩子有信心,信任孩子。家长的信任能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家庭条件差的孩子,家长要让孩子参与家庭生活的打理,承担一定的责任,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孩子,家长要让孩子学会理财,参与家庭经营。为将来做好准备。总而言之,家长应该让孩子更多的融入家庭生活。在良好的家庭氛围里成长,做一个有深度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