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张爱玲认为:生孩子是没必要的。
她在她的作品《造人》中写道:“……造人是危险的工作……做父母的不是上帝而被迫处于神的地位……凭什么我们要大量制造一批迟早要被淘汰的废物?……我们自己是要死的,可是我们的种子遍布于大地,然而,是什么样的不幸的种子,仇恨的种子!
句句都是反人类、反人性的。
如果大家都这么想,人类该灭绝了。
张爱玲本人确实一生未育。
在她的一生中,她其实是有机会生孩子的,但她早就说了:不敢生孩子。
她为什么会这么想?
她当然会这么想——
在她的记忆里,父母永远是争吵,关系不和到可怕的地步——剧烈的争吵常常连仆人都吓慌了,赶快把小孩拉出去叫他们乖一点;
她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抛下了她去了英国;
父亲是个封建遗少,好吃懒做、赌博、嫖妓、抽鸦片,和母亲离婚。找了继母之后还毒打张爱玲,继母对她极其刻薄和虐待,和父亲一起对她拳脚相加,不仅如此,父亲还把她软禁起来达半年之久,还扬言要“打死她”。在张爱玲重病时不给请医不给药,她差点死去。而后终于逃出了父亲的家,从此和父亲断绝了关系。
此后,她想逃到母亲那里,可是母亲给她的也只有冷漠和拒绝。她母亲为人苛刻,当她达不到母亲的要求时,母亲就会冲着她大声吼,觉得她笨时就骂她“猪”,在她生病的时候说她“活着就只是害人”……
她没有家。经历过太多的苦难之后,她最终意识到了这一点。
她曾善待爱情,可是却没有被爱情善待。她把自己一生的爱献给了胡兰成,可是胡兰成和她结婚后即和别的女人有染,最后她不得不明白:自己只不过是胡兰成生命里的过客,忍着心中的剧痛在26岁时理性地提出了和胡兰成离婚。
如果你了解张爱玲的人生经历,也就能理解她为什么不生孩子了。
心理学认为,童年时代对人的一生具有最深远的影响。她童年的不幸经历影响了她人格心理的正常发展。
她慵懒、自卑、敏感、自私、自闭……
甚至反人类,从她的作品《造人》中可以看出。
因为从小到大,她一直都没有得到家庭的善待,她所品尝的,都是人性黑暗丑恶的果子,她也曾渴望母爱,但是母亲给她的只有创伤。
生活告诉她,人是看不见光明的。她的内心从来没有照进过半点阳光。
可以理解,有过这么糟糕命运的人当然对人性是怀疑的,消极的。
人所生的孩子都是“仇恨的种子!”
她认为人和人之间其实很少有爱,只有仇恨。
生出的孩子都是“废物”,他们只会争吵、自私和相互仇恨。
她非常理性地知道:“做父母的不是上帝而被迫处于神的地位”,可见她非常明白父母之责任的神圣,言下之意,做好父母是需要一定的修养的,甚至只有神才有资格做人的父母。
可见她对父母之职存有敬畏之心。
相比之下,现代人什么未婚先孕、小三上位等等,就显得对后代的态度过于随意。
不轻易地为人父母,这是张爱玲令人不齿的生育观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当一个人自己没有幸福起来的能力时,最好还是不要有孩子。
为什么?
因为自己都过的不幸福,哪有力量给孩子幸福?
正如张爱玲,她没觉得人活着是幸福的,聪明的她知道这种人有孩子也是害孩子。
而你自己过的不幸福,不是因为别人,是因为你没有令自己幸福的能力。
张爱玲是在伤害中长大的,所以她没有从家庭中得到幸福的能力,她不辨人心,所以就被胡兰成骗了感情,她消极避世,自我封闭,“只要不和人交往就感到愉悦”。
一个无能力幸福的人,除了TA自己的贫乏,没什么可以给孩子,
还有一个原因:越是无能力幸福的人,越是会觉得孩子是巨大的包袱。
所以就能解释,为什么世上会有那么多对孩子不好的父母,为什么家庭会伤害孩子。
在生活能力、为人处世方面,张爱玲确实是个低能儿,成年后,她仍然没有在这方面成长起来,一生过着凄凉孤独的生活,最后,1995年中秋,一个人在美国的公寓里孤独地死去了,死后一周才被人发现。
张爱玲的一生已经随风去了,她再也没有人生重来的机会。
她永远也没有机会明白:人是可以拥有幸福的能力的,幸福的能力也可以自己培养,即使命运辜负了你。
而我也希望,已经为人父母和即将为人父母的人们,能够拥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因为世事复杂。
只有你们真的幸福了,你们的孩子才会幸福。
希望再也没有第二个惨淡一生的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