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一,在细雨濛濛中开始。凌晨的风,吹来了几颗雨点洒落在地,还没画圆已不见踪影。母亲深夜来电,说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联系哥姐处理好,只有静等检查结果。
早上醒来,给母亲一个电话,还是左腿使不上劲,还处在深深的自责之中。父母一直都不想给孩子们增添烦恼,不想成为孩子们的累赘,但他们真的已经老了。因为当年的孩子们已经变成新一代孩子父母或孙子爷爷奶奶了。
母亲常说:“我们几兄妹小时候,她们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去地里做一稍活,回来煮好早饭天才刚刚发亮。挑个担子去公社交公粮,一两百斤压在肩上,颤颤巍巍的,十多里山路半路歇一稍就到了,还轻松得很。现在没用了,一天耍到黑,还到处都不对头。”
听着母亲的唠叨,思绪飘散到儿时记忆。
从记事起,因为父母忙于田间地头,没时间管我们。有邻居大人摘家里的柚子,二姐勇于挑战邻居大人。我也因门前唯一桃树果子被摘,勇敢地打了人生第一架,当然事后邻居带着孩子来家里告状,最后被父亲打了一顿,以竹笋炒肉结束。
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母亲把我带到邻村学校,握着手里攥了又攥皱皱巴巴的纸币,恋恋不舍的给到老师手里。
从此,每天早早起床,吃过早饭,背上母亲亲手缝制的小书包,跟随组里的小伙伴们,开始长达十几年的求学之路。
那时,刚土地承包到户,做得多就收的多,父亲母亲比在农业社干得更带劲了。春耕秋收,旱地水田,田边地角,想方设法多种庄稼,多栽瓜果蔬菜,在很多人还吃不饱的年代,家里顿顿不缺蔬菜。
记得邻居家经常母亲问:“你们家给娃吃的啥子嘛?个个都长得这么高大。”以至于后来在外,很多人问询到家乡时,因外形高大,大多第一次猜想都是一句“北方人吧?” 其实不管哪里人,童年没饿肚子,就是因为父母太多太多的爱,只因不善言辞只知道辛苦劳作,不饿肚子就是父母对孩子们最深的爱。
父亲母亲的辛勤劳作,让成长中的孩子们不饿肚子。幼时的我贪玩、贪吃,但学习父母是从来不管的,当每年南瓜、红薯堆满土屋时,带回家的奖状也把土墙快贴满了。
不识字的母亲,只要看着是孩子带回家的,总认为是最好的。所以,母亲也时常豪言壮语:“只要你们能多认识一点字,不管日子多恼火,砸锅卖铁尽管读。”
童年的时光也是自由快乐的,没有父母的管束,没有做不完的作业,没有五彩的玩具,也没有先进的电子产品。但是,自由激发了想象力,贫穷锻炼了动手能力。
那时候,除了男孩子耍的弹珠、铁环、弹枪外,其余玩的全是手工自制:旧荷包缝制的沙包、碗底敲制的五籽、螺丝壳敲后穿成一串修房子、旧作业本与干芭蕉叶做的毽子、还有过年时大公鸡尾巴上那几根漂亮的毛与铜钱制作漂亮毽子。
还有,春天到田坎上挖过折耳根,夏天下河捡螺丝挖螃蟹,秋天跑遍山尖摘野果,冬天在田里捉过鱼虾。
无拘无束的童年,就这么快乐的度过。随着中学离家更远学费更多,因住校需要生活费,父母的压力更大了。再青春期到来,哥哥姐姐结婚,侄子出世,快乐随着父母的压力增加而减少,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后来去了深圳,那年十八岁。
一晃,我的孩子已经十八岁了,父亲母亲也到了行走困难需要时时照顾的时刻。今天通过二姐与嫂子合作,把母亲送到乡医院拍片检查,并办理了住院手续,哥哥下午到家,等母亲输完液体,晚上接回家里照顾,一颗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暂时放下。
这个六一,让我重温了父母为我们撑起的快乐童年,物质匮乏挡不住精神充实,感谢父母的生养之恩,希望两老安心、踏实、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