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新鲜出炉,倒进马克杯里面,不停地冒出热气。要是在寒冷的冬天,出趟远门回来,捧上一杯这样的热咖啡,捂捂手,吹吹气,再喝上几口,胃里面瞬间就暖暖的,那冻紫了的嘴唇和冷白了的手掌便开始有了血色。
还是在很冷的冬季,人类为了保暖,出门穿上羽绒服和厚棉袜,睡觉盖上厚被子,晴天晒晒太阳,胸膛和四肢便免于受寒,得以舒展,身子骨变得暖和起来。
动物们也有自己的保暖方式,它们或是选择迁徙到较为温暖的地域过冬,或是躲在洞穴里,筑一个自己的暖窝,养精蓄锐般地窝它整个冬季,管它外面天寒地冻。
其实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除了需要身体感知上的“暖”以外,心灵感知上的“暖”也必不可少。
如果从大的情怀上讲,就不得不令人想起那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就在上个礼拜,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逝世引起全社会的悼念,人们纷纷以不同的方式来祭奠这位伟人,自发献花、十里送别、长鸣哀悼,一幕幕的不舍都表达出人们的深痛之情。一粒一米,当思来之不易,那个关于在稻田里乘凉的梦,日后谈及起来,温暖的岂止是我们这辈人?
新冠疫情从爆发到现在已有一年半的时间,回想起去年的一些暖心画面,依然令人动容。光是那众志成城的抗疫精神就足以让人铭记一辈子,而那些无私奉献的抗疫英雄更是值得人们尊敬一辈子。天灾无情人有情,无论是新冠还是十几年前的汶川地震,又或是其它的灾难性事件,总有一些温暖人心的事迹激发着人性的悲悯与善良。
如果从微观角度去讨论“暖”,那么生活中的许多小细节都能体现出内心感知到的暖意。比如为站岗的交警撑伞的小朋友、给行动缓慢的老人停让的司机,父母为外归孩子留的饭菜、好心人给流浪猫的喂食、低迷期朋友的亲密陪伴…或许是一个微笑,或许是一个话语,或许一个拍肩,我们或多或少都被这些一个个小小的举动温暖过。
我们都不会愿意生活在一个冰冷的世界里面,所以,愿你能感知温暖,愿你也能温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