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美文周刊 第六期

目录

一、周刊人物 李子柒 

            李小文

二、时评精选(五篇) 

(一)向世界呈现中国文化之美需要更多李子柒

(二)李子柒给“文化输出”加注新解

(三)读懂“李子柒”,此中有真意

(四)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更多“李子柒”

(五)“光脚院士”背后的纯粹力量

三、高分作文

四、诗意人生 韦庄——菩萨蛮其四:论“呵呵”的意境

一、周刊人物   


网红李子柒又被骂了。

原因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正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共有6人受聘担任首批推广大使,其中包括她和袁隆平。

不少网友公开质疑:一个是国家院士,一个是网红流量,李子柒凭什么和袁隆平平起平坐?

一时之间,李子柒再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不得不说,李子柒这次被骂真的挺冤的。

很多人对她的印象仍停留在“网红”这一层面上,认为比她红、比她视频有趣的博主很多很多。

殊不知,李子柒最厉害的其实在于,她真正改变了许多人对「农村生活」的印象和看法。

还记得上个月月底,李子柒解锁了一项前无古人的成就。

在海外视频平台Youtube上,她的粉丝数突破1000万,成为首个粉丝破千万的中文创作者。无数外国人,乐此不疲地观看她上传的每一条视频,哪怕字幕是看不懂的中文,说的是自己听不明白的四川方言。

视频留言里,这样的感慨比比皆是:

“谁敢相信,我最喜欢的频道会是我完全不懂的语言。”

李子柒为什么能成为大使?又凭什么能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网友的追捧呢?

因为她真正做到了“把日子过成诗”,带给无数人治愈的力量,这份美好足以跨越国界。

01

李子柒的视频里,藏着一年四季。

李子柒虽然是网红,但没有千人一面的整容脸,也没有冲出屏幕的大长腿,有的只是淡然、宁静、惬意的乡下生活。

红纱遮面、眉心红印,明明流露着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却处处充满真实的烟火气息。

她的日子里,藏有一年四季。

春天,田园里百花齐放,将世间勾勒得引人入胜,她便游走其中,收集满地的花瓣。

为了采集花朵,她可以攀上高枝,不顾摇曳的树枝;感到疲惫时,便迎着春风、靠着树干,小憩片刻。

美人和美景相映生辉、浑然天成,这样的美似乎本不该属于人间。

夏天,是她最为辛苦劳累的季节,因为要忙着收获粮食。

烈日当空,她拿着铡刀割下田地里的小麦,收起来运回院子后,再打麦、晒麦,挥汗如雨。

收拾好的麦子,一些被她磨成面粉,用来制作面食,一些被作为原料,酿造小麦啤酒。

她还会挽起裤腿,到水田中抓小龙虾,回家清洗干净后,就下锅爆炒,做一锅美味小龙虾。

盛夏之夜,和朋友、家人在一起,喝着小麦酒、吃着小龙虾,悠哉悠哉。

秋天,漫山遍野间长满了丰收的果实,最让人垂涎三尺的当属饱满的柿子。

她便背着箩筐,漫步在柿子林中,悉数采摘并制成柿饼,品尝丰收的甜。

秋天也被誉为“坚果的主场”,尤其是板栗和橡果,每一口都给人甜蜜蜜的感觉。

于是她把栗子做成蛋糕、用橡果做一碗凉粉,板栗甜、橡果香,尝一口才对得起这个秋天。

冬天,是享受的时光,在最寒冷的日子里,要给自己最充足的温暖。

喝一杯热乎乎的马奶酒,再配上滋滋冒油的烤全羊,吃过、喝过、微醺过,享受也不过如此。

年夜饭来一道硬菜——佛跳墙,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

赏着漫天的鹅毛大雪、听着雪落下的声音,静静等待新一年的到来。

在这喧嚣的尘世中,李子柒就像是从古代穿越过来的女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于世外桃源中悠然品味春夏秋冬。

每次看她的视频,都能莫名感到放松,沉浸在田园牧歌的环境中,感受美好的意境。

不禁想起知乎上,一位网友对她的评价:

看她的视频,就像一个窗子,透过这窗子,看到了小时候和小伙伴在田埂上奔跑,在河里捞鱼,在山上摘野果的欢乐时光。

仿佛自己也暂时脱离了生活常态,放下了浮躁,游离在田园,体验了不属于自己的安宁。

能从浮躁的社会中寻得一处宁静,实在难得,那份超然独立、与世无争的状态,让人心之向往。

02

你眼中的岁月静好,其实是她的求生技能。

之前李子柒说过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你眼中的生活技能,或许只是别人的求生本能。

我们眼中的她近乎于无所不能,然而在这份牛逼的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辛酸。

她出生后不久,父母就离异了,父亲又娶了一个老婆,继母对她十分不好,时不时打骂她,在父亲去世之后,更为变本加厉。

在她6岁那年,继母曾拽着她的头发往水沟里按,把她打得半死不活,直到爷爷奶奶听说她被虐待,才把她接过去抚养。

她不像其他孩子一样顽皮好玩,而是尽可能帮着两位老人,或是做饭打下手,或是到地里干活。

14岁那年,爷爷离世,为了补贴家用,她辍学到外地打工赚钱,四处漂泊。

为了赚钱,她去饭店端过盘子,一个月不过300块钱;后来又跑到夜店,学习打碟,做了DJ。

为了省钱,她睡在公园的长椅子,每顿饭都啃最便宜的馒头。

2012年,奶奶生了一场重病,孝顺的她想陪伴在奶奶身旁、不想以后后悔,于是回归乡村。

后来,她接触到短视频行业并决定尝试一下,那时的她哪能想到,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人生的轨道,还实现了逆天改命。

起初这一切并不顺利,没有专业的摄影设备,她只能靠手机,可是手机经常出毛病,搞得她无数次要从头再来。

她没怎么读过书,对电脑更是一窍不通,更别说使用专业的软件。

为了更好的进行拍摄,她买了单反和三脚架,这两个“小家伙”,陪着她春去冬来、上山下河。

在那段籍籍无名的岁月里,每一项工作都要她一个人做,大到录制剪辑、小到来回按快门。

2017年,她发布了一条视频,在视频里,她写道:“2万多条素材,来来回回开关4万次,按每条素材走25步来算,步行约260公里。”

毕淑敏那句“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李子柒做出了最生动的诠释。

而且,李子柒并非在一开始就无所不能,她也是随着一支支视频的拍摄,逐渐成长起来的。

比如说她做兰州牛肉面那期视频,特意跑去西北向拉面师傅学习了一个多月。

为了拉出“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正宗拉面,她每天不停地揉面、拉面,累到胳膊都是酸胀的,根本抬不起来。

别看视频里拉面的过程只有短短2分钟,她却反复拍摄了200条,有一点点小瑕疵就要重拍。

我们看到的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不过是她没日没夜、不停练习的杰作,只有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看看她的手,粗糙程度堪比五六十岁的人;

看看她的指甲,淤积的血块都凝固变成了黑色;

看看她的皮肤,被晒得乌漆麻黑;

我们看到的是幸运,看不到的是咬紧牙关的灵魂,她的岁月静好,不过是被逼上梁山。

儿时吃尽苦头、少时苟且谋生、直到如今苦尽甘来,李子柒就像是一条顽强的毛虫,通过痛苦的挣扎和不懈地努力,最终破茧成蝶。

世上没有捷径可走,成功都是有代价的,人生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你曾经吃过的苦,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总有一天会偿还给你。

03

随着持续走红,有关于李子柒的质疑也愈演愈烈,和海外平台全是彩虹屁的留言相比,国内的网络舆论则充满非议。

尤其是当她和文化输出挂钩时,更是遭到强烈反对。

因为作品中大量展现了农村场景,所以有人觉得她把中国落后的一面展示给了外国人,会加深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说实话,这未免显得有些乱扣帽子了。

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仅仅相当于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这证明中国在农业所取得的成就。

我们时而感慨外国人食物单一,比不上中国美食,那么食物的来源不正是农业?

让外国人领略到闻所未闻的中国传统耕作方式、见识到独树一帜的中国美食、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自立自强,怎么算不上文化输出?

我们宣扬的不应该只是发达的工业文明,传统的农业文明依然值得我们传承,这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一代人,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我们常把“五千年文明古国”挂在嘴边,然而在美国好莱坞、日本动漫、韩国爱豆盛行的现在,我们却没有拿得出手的文化。

上一个做到有效文化输出,恐怕还是成龙,文化影响力足以让人们抛开偏见去了解一个国家。

很显然,李子柒目前做到了。

除此之外,由于内容太过于超凡脱俗,有关“假”、“摆拍”的声音不绝于耳。

对此,白岩松给予了很客观的回应:

“摆拍”、“假”、“净挑好的”,可是除了纪录片,电影大多也是假的,却不妨碍人们真的被触动,并且真的喜欢;

难道你要求李子柒的小视频,都完美到无暇的地步,过高的评价或过低的质疑都不一定对。

是啊,绝大多数的人看她的视频,并非是追究农村的真实样貌,而是去感受不曾体验过的生活。

那就是用朴素典雅的东方生活元素,展现出诗意田园的生活画卷。

李子柒的视频,没有一个字在说中国好,但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向世界展现中国的美好。

04

在这个流量至上、追名逐利的年代,不是谁都能配得上大家的关注和赞赏。

李子柒,配得上。

作为普通人,她没有故意博得眼球,而是靠自己的双手过好生活;

作为网红,她没有一心只想着赚钱,而是给国内外网友展现了最质朴、最美好的田园生活。

细细想来,我们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心向往之”的地方,可又有多少人能舍弃现代都市的红灯绿酒、纸醉金迷,去追逐真正的宁静呢?

她做了我们不敢做的事情,才能把我们的梦想活出来。

我们总是羡慕别人的生活,却忽视了自己也可以创造美好。

与其羡慕李子柒的生活,不如学习她对生活的态度。

当你从忙碌的日常里慢下来、静下心,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兴许你就能发现之前遗漏的美好,一砖一瓦皆是诗,一草一木总关情。

白岩松说:现在我们的问题,不是李子柒有多少问题,而是李子柒太少了。

愿你也能像李子柒那样,在浮躁的社会里,在黑白的世俗中,追寻本心、发现美好,活成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中科院"扫地僧":脚踩布鞋走红,享受副部级待遇,还是遥感界的泰斗

 

  2014年4月21日,网上一张照片走红,一位其貌不扬的老人坐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讲台前,低头念着发言稿。这位蓄着胡子、一身黑衣、黑布鞋、没穿袜子的老人不是来做脱贫报告的,他叫李小文,是中科院院士。据《经济观察报》2009年报道,当时61周岁的他每天能喝一斤二锅头。很多网友觉得李小文是现实版的扫地僧:“一个沉默、不起眼的小角色,却有着惊人天分和盖世神功。

   李小文,男,1947年3月2日生于四川自贡,籍贯安徽贵池。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1985年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地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院士,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85年在加利福利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获地理学硕士、博士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前任所长,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名誉院长,遥感与GIS中心主任,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专长于遥感基础理论研究,是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被国际公认为“20世纪80年代世界遥感的三大贡献之一” ,成名作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在国内外遥感界享有盛誉。主持过多项攀登、863、重点基金、NASA基础研究项目,现在是973项目“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的首席科学家。

  他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并觉得自己在性格上有点像《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但在网友们眼里,他更像《天龙八部》里沉默寡言、其貌不扬,却有着盖世神功的“扫地僧”。

 2015年1月7日,北京师范大学第六届“感动师大”新闻人物评选揭晓,2014年无意间走红网络的“布鞋院士”李小文高票当选。

 但是,李小文当天并未出席颁奖仪式,当现场播出介绍李小文的视频时,全场师生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三天后,李小文因病离世。他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形象,成为了他留给人世间永不褪色的“另类”经典。

  不讨喜的学生

  1947年3月2日,李小文出生在四川自贡。用李小文的话讲,他家是个小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会计。他的童年便是在这个被称作“盐都”和“恐龙之乡”的故乡度过的。

  “我出生在自贡,记忆中儿时的釜溪河总是清澈干净,我在里头游泳,还有大人在河边清洗衣服。”去年7月,当李小文又一次回到故乡自贡时,对儿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李小文4岁的时候,父母就把他送到了学校,原因是父母工作都很忙,没时间管他。因此,李小文比同龄的孩子至少早两年上学。

  成都树德协进中学是当地一所很普通的学校,李小文在这里读的初中和高中。

  据李小文在树德协进中学时的班主任杨朝瑞介绍,那时候李小文个子小,眼睛小,有时喜欢打个光脚板,总坐在第一排,好动,坐不住。杨老师还记得,李小文上初中时,自制了一个所谓的“警报灯”,一到下课时间就会响,提醒老师早点下课。

  不过,调皮好动的李小文,课程却从不落下,作业也能按时完成。李小文回忆说,他是那种看上去不怎么用功,从来不在班里争名次,但做题比较灵,也比较快的学生。他交卷的最快纪录是老师刚在黑板上写完题,他就交卷出去玩儿了。但他的考试成绩并不突出,在班上一直是中等水平。

  1963年,16岁的李小文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即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若干年后,李小文在题为“我的大学梦”的公开演讲中回忆说,他在大学里的特殊收获是给校图书馆当了两年义工,自诩“阅尽天下书”。他最得意的是,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熟悉之后,他获得了其他同学得不到的“特权”,“当时图书馆所有的图书对我都是开放的,下班关门的时候,也允许我借两本回去看。我一坚持就是两年。”

  人生两大转折

  李小文人生的第一次转折出现在1965年。

  有一天,他在《光明日报》上看到一篇姚文元评《海瑞罢官》的文章,心里很不服气,就写了一篇反驳的文章给《光明日报》寄去,并很快收到报社的用稿通知。可没想到,形势突然变了,那篇稿子不但不准发表,还作为严重的政治事件被退回大学,成了批判李小文的罪证。

  这件事直接影响到了李小文的毕业分配,他被分到了四档。当时第一档是政治上最红的,能分到国防科工委;第二档是政治上还行的,可以分到电子科技部;第三档是普通人,一般分到地方的单位;第四档就是犯了点小错误的,谈不上多大的罪,没什么大把柄,却也不知道怎么定性。李小文被安排到西昌的一个部队农场里种田,也算是对他的一种惩罚。

  在农场那段时间,李小文根本不知道未来的出路在哪里,也谈不上什么个人选择,只能一天天地消磨时光。那时他想到的是,如果有一天重新分配工作,一定要掌握一门手艺。为此,他在农闲时间学习了修柴油机和拖拉机。一年半之后,他就被调到绵阳一家小无线电厂当技术员,据说是为了照顾他们夫妻两地分居。

  李小文非常高兴,因为无论如何,他这个无线电测量仪器专业的高材生不用再种地了。

  可是,在工厂的日子也不好过。李小文不会表现自己,自然也不受重用。一开始,让他去农村修对讲机,就是给收音机加个联网功能,把它们变成有线电台。后来,厂里开了个维修门市部,让他负责,还让他带了个徒弟。接着又让他去仪表科。这次去了没多久,李小文就考研了。

  这是李小文人生的第二个转折。

  实际上,李小文考研是很意外的一件事情。有一天,厂里的支部书记过来跟他聊天,无意中说到报纸上有恢复考研的消息。李小文误以为领导鼓励他去考,就说,考也行。结果到下班的时候,全厂的人都知道李小文要考研了,话语中不乏嘲笑、讽刺、挖苦的口气。李小文骑虎难下,只好硬着头皮去考。后来李小文说,如果没有那次聊天和厂里人的挖苦,他是肯定不会想到去考研究生的。

  李小文报考的是中科院杨世仁的研究生,考试时有一道题他完全能做出来,只是没注意到括号,所以疏忽了。考完后,李小文试着给杨世仁写了一封信,说明那道题应该是没问题的,只是没看到括号,大意了。没想到杨世仁很快就给他回了信,说,能看出来你是疏忽了,所以,不会把你这道题的分数扣光的。

  就这样,杨世仁就成了李小文的导师,并把包括李小文在内的三个学生推荐到美国去留学。这让李小文特别感动。后来自己带学生时,也一直以杨世仁为榜样。

  公派留学美国

  今天,人们时常会提到1979年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出国的52名留学生,那是经过层层选拔和考核产生的,可谓精英中的精英,后来这批留学生大都成为了中国科技界的领军人物。 李小文就是这52名留学生中的一员。

  留学期间,李小文主攻的专业是遥感,而之前他在国内根本就没有学过遥感。直到去了美国,才第一次接触到遥感这个专业。他曾谦虚地说,那时觉得自己是公派出来的,回去以后还要好好做事,学得太差不好意思。“所以,也就稍微比原来认真了一些。”

  李小文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跟随美国著名遥感专家Strahler教授学习,1981年获得地理学硕士学位,1985年又获得地理学与遥感专业博士学位和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他做的是遥感基础研究,代表作硕士研究论文后来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他创建的 Li(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也被国际公认为“20世纪80年代世界遥感的三大贡献之一”。

  李小文在美国学习之余,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看小说。他说该做的事情做了,有时间就看看小说,这可能是知识分子最大的乐趣。

  李小文是个“金庸迷”,当时金庸的许多武侠小说在国内是看不到的。那里的图书馆里专门有一层楼是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的小说,而且图书馆是开架式的,借多少都没限制,李小文每次都提着旅行袋去借书。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李小文最喜欢《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我觉得自己在性格上还是有点像令狐冲的。”李小文曾对记者这样说。

  后来杨世仁当了中科院一个研究所所长,叫李小文他们回来,当年一起出去的三个学生就都回来了。李小文说,不是我们觉悟高,是杨老师个人感召力强。当然,作为改革开放后国家第一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总觉得花了老百姓很多钱,不回国问心有愧。

  回国后,李小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攀登项目、863计划、973项目等重大遥感基础研究项目,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000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同年还获首都劳动奖章,2001年获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2002年被中央XX部、宣传部、人事部、科技部共同授予“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定量遥感基础及应用研究的发展,并使我国在多角度遥感研究领域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

  李小文的贡献还不仅这些,他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为研究生举办了遥感科学的系列讲座及专题讲座,指导了多名博士、硕士生,推动我国在短期内形成了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遥感机理的研究和试验研究队伍。

  不穿袜子的“农夫”

  据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谢云回忆,李小文是2000年前后来到北师大的,那时才50多岁的李小文已经取得多项成果,是他们这些年轻学者的偶像。

  不过,第一次见到偶像,却让谢云感到非常意外。有一天,谢云正要下楼,迎面上来一位土里土气的男子:脚上一双布鞋,手里拎个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半圆形黑包,白衬衫黑裤子。他还以为是外面到学校来办事的,别人告诉他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小文。谢云后来听同事讲,李小文第一次到学院报到时,就因为这身衣着,被门卫挡在了外面,以为他是进城的农民。

  以后,该学院的师生们都经常能看到李小文穿着布鞋,冬天穿的是大厚布棉鞋。学校内虽然有几个老师平时也穿布鞋,但他们都穿袜子,李小文不喜欢穿袜子,有时候还把裤腿也挽起来,看上去和农民没有两样。

  李小文在学术上的修炼和勤勉更像起早贪黑的农夫。2005年,李小文已任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他白天在研究所上班,晚上回北师大做课题,经常忙到很晚。当时,系里晚上11点关门,李小文每次回来都要叫值班室帮忙开门。为此,李小文找到系主任,说:“咱不是要把北师大办成国际一流大学吗?可是你在美国时,看哪个国际一流大学晚上11点钟就把门锁了?”后来院里同意给李小文也配一把钥匙,这样再也不影响他熬夜了。

  该学院的一位负责人介绍,后来,李小文作为首席科学家,接连承担了两个大的国家项目,到2011年,李小文竟累得住进了医院。

  据说,当时李小文的两个女儿在国外读书,妻子也在国外,李小文生活没有规律,吃饭也非常简单,饿了吃点米粥、咸菜就行。在谢云印象里,李小文此前还住过一次院,医生诊断结果是营养不良。“这个年代了,院士还能得营养不良?”谢云无法理解。

  在外人看来,生活简朴的李小文多少有些寒酸,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成为院士后,他捐出了自己的“长江学者”奖励津贴,在他的母校电子科技大学设立了一项“李谦奖助学金”,主要帮助那些品学兼优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还有特别需要支持的青年教师。李谦是李小文的长女,这个孩子出生时因家里条件差,后来得了肺炎,不到2岁就去世了。

  记者了解到,“李谦奖助学金”按年评定,每年5至10人次,每人次1000至10000元不等。对于这个奖助学金,李小文解释说:“自己有口酒喝,就感觉进了‘非线性区’,没什么负担,就捐了。”

  李小文曾在课堂上讲过,钱的作用在本质上是“非线性和非单调性”的。对比较贫困的青年学生来说,很少一点钱,也许就能帮助他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或是拯救一条生命,产生比较好的社会效益。

  记者从电子科技大学的官网了解到,在此之前,李小文就曾捐出自己的巨额奖金设立研究基金,用于奖励和资助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后来,为了激励学生投身遥感事业,李小文又将20万元个人津贴捐出来作为种子基金,设立了遥感基础研究基金。

  布鞋突然“失火”

  尽管在学术界和熟悉的师生中间,李小文早就是人尽皆知的“技术宅”和“优质叔”,但在社会上知道他名字的人并不多。直到2014年4月18日,李小文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作了一场讲座之后,他的名字几乎在一夜之间走红网络,广为人知。

  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和网友,李小文表示“谢谢网友们”,一遍又一遍地在电话里给记者赔笑,请求“理解一下,理解一下”,或者“再等等,等这波热点过去吧”。他幽默而又谦虚地说,没想到“布鞋失火了”,“有些说法太拔高了”。那不过是双极其普通的布鞋,黑面白底,款式老旧,是他在成都出差时买的打折货,“80块钱一双,一下子买了三双”。

  但李小文传奇的经历还是被各路媒体一点一点挖掘出来:和令狐冲一样,李小文也喜欢喝酒,60岁时,他每天能喝一斤二锅头。他的学生们说,李老师随身有个酒壶,里面装着二锅头,就算看见他在校园里喝也没有人会觉得稀奇。后来喝酒伤了身体,他才不怎么喝了。

  李小文的同事王海辉觉得,李小文性格里有侠客的影子。王海辉刚去美国那一年,带去的钱快花完了,只在网上和李小文说了说,李小文立刻让正在美国的妻子跟王海辉联系,先借一点钱应急。

  2009年,地质学家嵇少丞在网上发帖,帮一名羌族妇女找工作,李小文看见后积极联系,在成都一所学校的人事部门为这位羌族妇女找到一个岗位,后来因这名女子不想离开北川才没成行。

  人们还发现,年过六旬的李小文还是科学网博客中的活跃分子。从2007年7月29日起,在科学网注册博客,七年多时间发表了1878篇博文。他把博文分为生活点滴、历史杂谈、科网外传、海外来鸿、课件科普、怪哉虫儿几个类别,讨论专业知识,分享学习心得,也会对时事热点事件进行关注及评论。博文更新也比较频繁,2014年几乎每天都要更新一篇,且多数博文的阅读量达上千次。

  在博客中,李小文又自比另一个武侠人物―《射雕英雄传》里“武功造诣非凡,已臻化境,琴棋书画,农田水利、经济兵略等无一不晓,行事潇洒”的桃花岛岛主黄老邪,自称“老邪”。

  故乡永在心间

  李小文在网络上出名以后,于2014年7月10日再次回到家乡,参加了自贡市第二批院士(专家)工作站授牌仪式,并接过四川理工学院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首席专家聘书,着力开展水污染治理创新性研究。

  李小文回忆了儿时的情景后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釜溪河流域的生态也遭到了破坏。现在要做的是如何着眼绿色发展,打好保护和优化管理的‘组合拳’。”

  两个月之后,即2014年9月22日,“布鞋院士”李小文只身从北京乘火车回到成都,次日在母校电子科技大学发表了名为“我的大学梦”的演讲。有学生回忆说,那次李院士没有穿布鞋,而是穿着皮鞋,颤巍巍地上讲台,一直站着讲完。老人时而说普通话,时而说四川话,激动时还说自贡话。他教学弟学妹们如何做学术,如何谈恋爱,600人的报告大厅,被围了个里外三层,甚至连两侧阶梯过道上,都坐满了人。

  李小文在演讲中还谈到他对校训“求实求真,大气大为”八个字的解读。他说,自己一直坚持不说假话,他也同样要求自己的学生不能说假话。他认为,“说假话不可能永远骗到大家,总有一天会被发现,只是时间问题。在无法说真话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保持沉默,这样都好过于说假话。”

  在给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做了学术报告后,李小文中学母校成都树德协进中学的张勇老师邀请他回母校看看,李小文爽快地答应了。张勇提出,学校可以派车接他回母校,没想到李小文一口回绝,说:“不用那么麻烦,电子科大这边有车,他们会送我的。”

  当天晚上张勇与李小文的爱人通了电话才得知,李小文并没有让电子科技大学用车送他。张勇表示,学校的确可以派公车到电子科大,但再次被李小文拒绝。“你们一定不要派车过来,我们打车过去。”第二天,李小文果然打车到了金河宾馆,一路步行走到了树德协进中学。

  据四川当地媒体介绍,早在2004年,已是中科院院士的李小文曾回到母校电子科技大学。当时国家已批准依托中科院和北师大成立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小文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回来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在成都建立起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分室,西部地区更需要遥感科学,特别是在应用方面将大有作为。就在这一年,电子科技大学建立了地表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后成立资源与环境学院。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了。震后第二天,李小文在自己的博客上“道歉”,说大家都关注汶川的灾情,“但到现在我们还出不了一幅图。”当看到温总理去灾区,在飞机上用的是地图,而不是遥感出的现势图,李小文又说:“我们搞遥感的,真是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就算地震殉国算了。”

  2012年,李小文出任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首任院长,直到去世前仍带着该院的研究生。

  远去的“扫地僧”

  2015年1月9日上午,李小文在家中晕倒,晚上病情发作。10日上午开始出血,中午因病医治无效离世。

  在医院送李小文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学院党委书记葛岳静,脸上掩盖不住悲痛的表情。她向记者展示了拍摄于1月7日送给李小文院士“感动师大”证书的照片,“这是和李院士的最后一张合影了”。

  据说,李小文曾拟下一份“尊严死”遗嘱,不允许在他身上使用“插管、呼吸机和心脏电击”等急救措施。他理想中离开世界的完美方式是:“不浪费国家资源,不给别人带来拖累,不让自己遭那么多痛苦。”李小文的妻子自我安慰:“这正随他的愿了。他走得痛痛快快,没有太多痛苦。”

  新华社发表悼文表示:世间再无“扫地僧”。

  87岁的杨朝瑞得知李小文去世的消息,一直哀叹:“没想到,他却比我这个大他20岁的老师先走。太可惜了。”李小文高中的化学老师谢世玺听说李小文是因肝硬化去世,痛惜地说:“他抽烟抽得凶,再加上喜欢喝酒。这多多少少对他的身体有损害。”

  记者注意到,李小文的最后一篇博客发表于去世前五天的1月5日。在深夜9点24分,他和田青博士交流关于逊克农场人口的地理学意义。

  有网友这样写道:我怀念李老师这样的平民院士,他始终知道自己的分量,从不飘飘然。愿我们大家都能像他这样做人,这比升官发财要重要得多,也要困难得多。做人做到这个境界,平民本色就化为英雄本色了。

二、时评精选(五篇)

(一)向世界呈现中国文化之美需要更多李子柒

新华社郑汉根

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火”到了国外。她制作的中国传统美食、工艺等内容,不仅在国内拥有大量观众,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拥有各国粉丝数量也多达700多万。她制作的视频引发广大外国网友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现象级话题。

李子柒的视频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她用心呈现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无论是桃花酒、琵琶酥等美食,还是文房四宝、缫丝、刺绣等工艺,都按照古法流程,一步步精心制作。因为要亲自学习掌握一些工艺过程,一段几分钟的视频常常要拍数月甚至一年。

李子柒用她的视频,让很多只存留在中国人记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呈现在人们面前。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继承,李子柒做的正是这样的事。

李子柒的视频,没有过多高深讲解,只是通过中国式衣食住行,体现生活之美好和中国传统文化之精致。正因如此,她的作品能跨越地域、超越语言,引发外国观众广泛共鸣。外国网友评论说:“这简直像是在看国家地理+迪士尼+厨神当道”“她正在教我们认识我们所不了解的中国”。有网友看了她的视频后表示,很想去中国看看。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李子柒的视频对外国观众来说,展现出了浓浓的“中国味”“中国风”,展现了勤劳、朴实、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中国人传统品质,展现了一个美好、亲和的中国形象。李子柒自己或许并没有对外文化传播的本意,但她不经意成为了这方面的“高手”。

随着中国经济愈加发展,世界各地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愈加高涨。以生动的形式呈现优秀的文化,以真实的情感打通各国民众共通的心灵,是最好的对外文化传播。向世界有效地呈现中国文化之美,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子柒。

(二)李子柒给“文化输出”加注新解

李俐

网红很多,但火到海外的很少,而能够像李子柒一样背负上“文化输出”重任的,更是前无古人。最近,关于“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的话题在网络引发争论,也让李子柒更火了一把。

李子柒是谁?一个来自四川的90后妹子、古风美食博主。凭借上百条短视频,她的微博粉丝超2100万,海外社交媒体上的全球粉丝超700万,几乎每条视频都有上百万乃至上千万的浏览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粉丝聚集在她的个人频道下,尽管不懂中文,却仍然看得痴迷并送上无数赞美。

其实早在三年前,李子柒就已经开始拍摄短视频了,人气不断攀升。彼时,大家赞叹于她灵巧的双手能变幻出各色美食,羡慕她过着桃花源一般的乡村生活,也被她的励志故事感动着。可一旦火到海外,还被打上了“文化输出”的标签,各种质疑就来了。

有人说,李子柒的视频太假,展现的根本不是中国乡村的真实生活面貌。确实,镜头下的乡村显然是经过美化的,从家具、服装到日用品和一日三餐,都在质朴中透出几分古典的艺术之美。但在如今的短视频行业,这只不过是一个“古风美食博主”基本的创作修养罢了。谁又能说,视频里的山野、菜地、果园不是真实的乡村呢?而看起来什么都会做的李子柒,也确实为拍摄视频去特别学习了多种技能,即便她的手作有表演之嫌,但光看她干农活的利索劲儿和那双粗糙的手,就知道这造不了假。

还有人说,李子柒在海外的走红是因为她展示了落后的农耕文化,迎合了海外观众对中国的刻板想象。这个说法本身就有问题,农耕不代表落后,工业也不完全就是先进,李子柒的视频就是为介绍美食、宣传其个人品牌而做,并没有迎合海外的必要。

那么,究竟海外网友为什么那么追捧李子柒呢?同为视频博主的“歪果仁研究协会”从外国人的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会长”高佑思认为,李子柒的视频之所以能吸引外国人关注,主要是因为它脱离了西方人熟悉的工业化语境,离大城市观众的物质主义生活方式相去甚远,“当人们处在高压力的生活下无法逃脱时,他们看到了李子柒,‘哇,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他认为,其实放眼全球,最动人的故事永远都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渴望。

所以,李子柒火遍海外,并不在于她讲述了多么独特的中国文化,而恰恰是她展现的生活方式让海内外观众都能产生共鸣。那种脚踏实地、田园牧歌般的生活,不仅使中国大都市里的焦虑人群心生向往,也同样抚慰着无数想要短暂逃避现实世界的外国观众。视频中所展现的浓浓亲情、劳动的价值、对自然的敬畏,也都能让观众共情。

作为一个普通的视频博主,李子柒无需承担“文化输出”的重任。但她的走红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倒是值得文艺工作者深思。长期以来,“文化走出去”一直是困扰文艺界的难题。而这个90后农村女孩,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讲述了一个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普世意义的个体故事,在不经意间实现了“文化输出”。可见,讲好中国故事,不一定非要用高铁、5G、英雄人物来说话,生动的个体、接地气的小故事,照样打动人心。

李子柒曾在采访中说过,自己拍摄短视频的初衷是为了让城里人知道食物从哪里来,原生态的生活是怎样的。时至今日,估计她也不曾琢磨过如何进行“文化输出”的问题。这也提醒所有的创作者,跳脱那些空洞的说教,真正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表达真实的声音和渴望,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

(三)读懂“李子柒”,此中有真意

辛识平

一个网红,可以有多红?最近,美食视频播主李子柒在海外走红的现象引发热议。在国外视频网站上,这个四川女孩拥有几百万粉丝,她的视频作品动辄收获上百万乃至上千万的浏览量。

李子柒为什么这么火?不妨先看看她的作品。三月桃花开,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摘来制成琵琶酥;手工造纸,养蚕缫丝,制作各种精美家常食品……李子柒的视频取材于中国农家的衣食住行,光影之间,流动着烟火气和田园气息。看这些视频,乡土生活可感可亲,气质是古典的,而呈现方式又是现代的。

每一个物件、每一道美食、每一个场景,仿佛都在讲述生活的酸甜苦辣,又在不经意间,让人们感到勤劳、勇敢、友爱、自强、爱护自然等理念静水流深、沁人心脾。这是生活的诗意,也是人性的呼唤,道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也正因为这样,不同肤色、操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对李子柒所讲述的中国故事能够产生共情共鸣。直击人心的力量是永恒的桥梁。

今天,全世界都在向东看。在世人关注的目光中,李子柒的视频打开了一个精巧别致的窗口,和众多精彩纷呈的窗口一起,向世界展现一个多元而美丽的当代中国。

中国之美,有大漠戈壁的雄浑,也有小桥流水的恬静;有现代都市的霓虹闪烁,也有静谧乡间的袅袅炊烟;有风驰电掣的高铁列车,也有细品香茗的慢生活。正如汉学家寇志明所说:中国是一个很大、很复杂的国家,想找一条捷径去了解中国是不可能的。

让世界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各方力量都在各显其能,以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我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600岁“网红”故宫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潮起来,让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与创新力;自称“滇西小哥”的云南妹子,通过拍摄自耕自种、自养自产的云南美食,为世界送去“滇的味道”;年逾古稀的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网红大爷”胡昇,通过网络直播讲述改革开放40年来市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有了更多载体和渠道,有了更广阔的平台,有利于跨越差异、打破隔阂,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这个精彩无限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子柒”,需要更多有品质、有温度的好故事,让更多的人读懂中国、爱上中国。

(四)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更多“李子柒”

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最近成为话题人物。有媒体报道她在国外社交媒体吸粉735万,受到国外观众热捧。李子柒在国外社交媒体发布的内容,与国内网友看到的并无二致,甚至连英文字幕也没有配,但还是“征服”了世界网友。而关于这一现象是否为“文化输出”,也引发热议。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时此刻,也只有这个成语最能概括李子柒了。无论是自己种菜种花、做传统美食,还是酿酱油、熬红糖、编背篓,视频中的李子柒都保持最大程度的语言克制,偶尔会用几句四川话与外婆作简单交流,但粉丝数却呈现直线上升。截至2019年12月5日,李子柒在某境外视频平台上的粉丝数是735万,且这个数字还在飞速增长中。在该平台上,李子柒每个视频的播放量都在500万以上,堪称传奇。

 “李子柒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满足了人们在诗意中寻找文化原乡的精神需求。大凡了解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真实的中国农村生活并没有像李子柒视频描述的那样唯美、典雅,但在现代社会消费文化大潮下,人们开始追求传统、回归自然、寻找乡愁,为日益物化的心灵寻求诗意栖息之所。古色古香的景观、自然采摘的食材、古朴简单的炊具、传统繁复的工序、充满仪式感的手作……李子柒的视频恰恰呈现了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三种关系: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满足人们“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情愫。

对李子柒展示的并非农村真实图景而进行非议的人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向世界展示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无疑,中国是立体的、多维的,有现代化大都市,也有传统农村。农村生活也是多元的、丰富的,既有沿海地区的新农村,也有西部的偏远农村;有的在工业化浪潮中跨入城镇行列,与城市生活差距不断缩小,有的远离尘嚣,依然保持着农耕传统。李子柒所呈现的,则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往、讴歌的田园生活,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即使不完全是现代农村图景,至少在历史轴线上看,也是真实发生过、非虚构的。用它作为素材,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它不是唯一的。当众多中华文化符号像拼图一样拼在一起,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便跃然纸上。

“李子柒现象”还是一个传播学上的“麻雀”,值得传播行业认真“解剖”。草根出身的李子柒,没有显赫的背景和深厚的学识,仅凭个人之力(后期有小团队),短视频产品短则几分钟、长则十数分钟,没有大团队参战、大成本投入的大制作,甚至连英文字幕都付诸阙如,低成本制作却能在海外圈粉无数,能级不比传媒巨头逊色,说明了什么?文化是人类共通的语言。那些充满人性关怀、给人精神愉悦的文化作品,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而这与作品主题是否宏大、制作是否大气并无直接关联。有时候,那些习惯于宏大叙事、满足于空洞说教的大制作,其效果反而不如接地气、有灵气的小制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子柒作品,胜在人性化与诗意化,而这恰恰是现代人心灵所渴求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面貌美丽动人、中国精神气象万千,要让全世界都听到中国故事、听清中国声音,只有一个李子柒是不够的,需要更多李子柒脱颖而出,用心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文化输出,让世界真正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广州日报评论员练洪洋)

[if !supportLists](五)[endif]“光脚院士”背后的纯粹力量

人民时评杨凯

其实,纯粹离每个人都不遥远,也许就在一念之间,我们常常与之相遇,只是别在不期然间放手

 中科院院士李小文近日成了网络红人,红得有些突然。

 原因是一张讲座照片。照片上,这位以遥感基础理论研究为专长的院士,留着胡子,一袭黑衣,足蹬布鞋,连袜子都没有穿,在中科院大学的讲坛上念着自己的稿子。

 现实版“扫地僧”,这是网友们看到照片之后对李小文的评价。

 金庸名著《天龙八部》中,扫地僧是少林寺藏经阁里的老和尚,一身武功震烁古今,却返璞归真毫不起眼。现实中,身负院士光环的李小文同样身怀绝艺、低调行事。如果说,少林寺之所以不堕威名,在于有扫地僧这样的高人的话,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传灯录里,当然也少不了李小文这样不务虚名默默实干的科学家。

 与照片形象一起在网上流传的,还有数年前李小文的一篇媒体访谈。文字与照片可谓相得益彰,言谈中的许多细节都展现他冲淡的性格。问他在美留学期间干得最多的事情是什么?他回以看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最认同《笑傲江湖》中令狐冲的人生态度;问他选择回国报效为何有此觉悟?他回以提携自己的杨老师让自己回来,于是就和同学都回来了。

  在看惯了学者西装革履、高谈阔论的时代里,李院士简约朴素的形象与朴实无华的谈吐,实在是我们与纯粹的一次邂逅。他的光脚和布鞋在网络世界里横空出世,却让我们在“高大上”“白富美”“小清新”的围裹中,感受到了纯粹的力量。

  对科学家来说,纯粹是牛顿头上的那颗苹果。日之所思、梦之所萦,都是自己上下求索的问题。当苹果掉到头上,才能砸出灵感,找到物理世界的规律。

  对领导干部来说,纯粹是焦裕禄顶在腹部的钢笔帽。忍着病痛的折磨,带着群众战风沙、兴水利,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的人生旨趣,“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社会理想,才锻成他“两袖清风来去”的品格、“生死父老系”的政声。

  对一个有信仰的党员来说,纯粹是陈望道的墨汁。正因为精神之甘,让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可以就着墨汁吃粽子、还吃出了红糖的味道;也正因为信仰之甜,让中国革命的先驱与英烈,前赴后继,众志成城,吃百般苦,受千般难……

  时代不同,国别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但他们所坚守的那种纯粹相同。

  毋庸置疑,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比之以往,更丰富,更多元,但也面对更多的诱惑和挑战。

  当医生拿起手术刀,他眼中应该只有人体器官,而不是手术报酬;当老师站上讲台,他挂怀的应该只有知识的传授,而不是职称晋升;当记者举起摄像机,他面对的应该只有事实真相,而不是自诩的“第四权力”;当领导干部手握重器,他关心的应该只有民生改善社会安定,而不是一己之富贵……

  毛主席写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其实,纯粹离每个人都不遥远,也许就在一念之间,我们常常与之相遇,只是别在不期然间放手。

  社会舆论的倡导、市场机制的建构,也应该鼓励而不是压抑这种纯粹。虽然纯粹者不依靠丰厚的物质和他人的点赞来生活,但作为社会,却有义务让不同天赋、才能的人有所保障、各安其位,而不是蝇营狗苟、追名逐利。唯其如此,才不会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滑入“市场社会”的陷阱,价值多元化也才有一个真正的物质基础。

三、高分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火遍全球,制茶造酒、养蚕缫丝、酿黄豆酱油、做竹子家具、搞活字印刷……她所展现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令人向往,很多外国网友因此了解并爱上中国。

权威媒体称赞她讲好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多元而美丽的当代中国。

也有人批评她总拍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迎合外国人对中国落后的刻板印象,算不上是文化输出。

对此,李子柒说,她只是想拍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感受、认识和思考?请联系时代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参考立意:

1.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美丽中国。2.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更多李子柒。

3.对于文化输出,我们要多一些宽容。4.农耕生活也能展现多元美丽的中国。



【高分作文】

以田园之生活,展中华之文化

郝鹏飞

年轻的短视频博主火遍全球,让众多外国网友爱上中国。究其根源便是她以中华文化为基,在“鲈鱼莼菜素手调”中,以纤纤玉手,调出百样风味,调出人们向往的生活,亦调出文化“香气”四溢的田园莱肴。

有人说,她向外国展现中国旧式农耕生活,迎合刻板印象,算不得文化输出。

可是,何为“旧式”?何为“刻板印象”?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田间乡里发展进步,在田园阡陌间传送文明薪火。可以说,正是这农耕生活,孕育了一个久经磨难而历久弥新的大国,中华之文化,十之八九诞于其中。倘若此为“旧式”,为“刻板印象”,那什么才算得上真正的中华文化呢?所以,农耕生活并非过去时,恰恰相反,它正是中华文化之宝库。而李子柒,则是执匙者,开启宝库,挖掘内涵,向世界展现当代中国之多元,于自身传承不竭的文化富矿。

透过李子柒的视频,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接续不断的文化。

实际上,虽是“千年变更如走马”,但千年农耕文化却总能为当代中华的多元增彩。我们可以看到,当二十四节气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得以领略中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当《红高梁》《平凡的世界》中对农耕栩栩如生的描写跃然纸上,世界得以感受中华农耕文明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当一幕幕农耕画面被展示到世界舞台时,拔节而起的,是黄土地厚育的“当惊世界殊”的中华文化之树。

李子柒为继承、弘扬这份宝贵的中华田园文化,在美若幻境的视频背后付出了无数艰辛。

为了做一顿中国莱肴,她可以软磨硬泡国宴师傅几个月;为了做一碗正宗兰州拉面,她可以每天揉面至全身酸痛;为了学会活字印刷术,她可以到处走访探寻传承者。正是有这样一份对向往生活的憧憬,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方有她的火遍全球,方有她让中华文化走入千万外国网友心房的心愿,方有“讲好”中国故事与文化的可能性。我们亦应向她学习,抱持着对传统田园文化的热爱,肩负起讲好中国文化的重任,令世界领略这多元而美丽的当代中国所折射出的文化光芒。

查拉曼曾言:“一个忘记自己文化的人是不可饶恕的。”虽然我们在城市中生活,但却不可完全将自身与田园剥离,而应主动接近田园,领略那乡土里升腾的文化因子,在继承中与世界交流共鉴,展中华之大美文化。从而令当代中国,在蝉鸣犬啸中展多元之姿;令自身,如李子柒一般,在文化画卷中着墨留名。

四、诗意人生

韦庄——菩萨蛮其四:论“呵呵”的意境

你以为就你会说“呵呵”吗?他在一千年前就说过了。你以为你用两个字,表达自己复杂多变难以名状的小情绪,就能怼天怼地了?他却用一句“呵呵”,道尽了一生的沧桑与悲凉。论呵呵之意境,这位才是祖师爷!

我们再来看,这一组《菩萨蛮》词的第四首。

“ 劝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这里面我们要注意,它有两个对句,须怎么怎么样,莫怎么怎么样,须怎么怎么样,莫怎么怎么样。当然莫是否定的,须也是一种命令的祈使句,都表明了自己一种坚决的意志。

我们先看第一句,劝君今夜须沉醉,劝君,可以说是我劝别人,我劝对方,劝君今夜须沉醉,也可以是对方劝我,劝君今夜须沉醉。为什么要须沉醉,因为樽前莫话明朝事,我们现在在酒桌前,不要讨论明朝事,还不是说明年的事,是说明天就要发生的事,为什么?

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但是明天有什么样的一种悲哀恐惧,让我不敢面对,让我想要逃避呢?樽前莫话明朝事,马上就要来到眼前的,马上就要出现的,是我不愿意面对的事情,莫话,不要谈,今朝有酒今朝醉吧。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我们知道韦庄他到了四川,到了成都,受到了王建的赏识,那么唐朝灭亡之后,节度使王建,他也自称为王。王建称帝了,就任命韦庄从当时的长书记做了蜀(前蜀)的宰相,我们说韦庄也是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才干确实也有像王建这样的人赏识。

有人说韦庄就为王建定制了很多王朝的规章制度,都是韦庄起草的。我们说他有才干,也果真遇到了一个人欣赏,他应该感到满意啊,他所以是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我们两个感情没得说。但是要知道,韦庄毕竟是一个远离故土的,国家已经旧王朝灭亡的一个人。

他内心之中只要清醒,只要他不是沉醉,他就会想念他的故土,他就会想念原来的王朝,但是回不去了,这是大的环境,自己无可奈何,无能为力。所以他说下阙,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春漏短,春漏是说时间的迅速,时不我与,说时间过的很快,另一方面是说我的生命也到了暮年。

我们知道韦庄算是很长寿的一个作家,70多岁,但是他66岁才被王建招入了成都,那么已经是人生的暮年了,所以他说须愁春漏短,我的生命也快到了尽头,莫诉金杯满。我们就不要再推却金杯满,就不要说呀酒盛的太多了,不要再谦让了,不要再推辞了,今朝有酒今朝醉吧。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遇酒且呵呵,我们现在如果大家喜欢发微信,或者是网上聊天,我们经常会说呵呵,这个呵呵如果是平常我们聊天,我们说呵呵,它其实有很丰富的内蕴,我们可以说是表示赞同、认可,表示一种无奈都可以。

在韦庄的这首词里,他说遇酒且呵呵,我面对明朝事的这种不幸,我现在能做的只能是空洞的这样的呵呵的笑声,遇酒且呵呵,就这样自我沉醉吧,自我麻醉吧,人生能几何。因为你我的生命都是短暂的,寿命都是有限的,人生能几何,我们还能怎么样呢,只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

所以这首词是非常集中地呈现出了韦庄词的喜欢用否定句式,祈使命令这样的一种决绝口吻,非常集中的表现,有两个莫...须,莫...须句式集中在一起,给我们一种非常强烈的感慨。

    本篇选自张静老师主讲的《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养》


       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      吴彦超 编撰

                                          2020年10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332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508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812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607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728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919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71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80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56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76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12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89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032评论 3 31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9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26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73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606评论 2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