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从《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说起《湖心亭看雪》中有一句:“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其中“更定”(初更开始时)应当如何理解?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五更”的相关文化知识。关于“五更”时段划分,网络上的解释过于笼统。下面尹金义老师主要依据清代《钦定选择历书》来进行探讨。
一
《钦定选择历书》的物候记载承古历书之气候,元代《授时历》中也有记载,而明代《大统历》基本上就是《授时历》。《钦定选择历书》中京师五更时刻依《时宪历》(即明末徐光启等修的《崇祯历书》,未正式颁行而明已亡),明确指出“起一更”的标准是日入八刻。日入,就是太阳落山。八刻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起一更”是个时间点,也就是所谓的一更开始。因历法与冬至密切相关,所以从冬至开始,安排整年的夜晚打更时间。
古代的计时方法中,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天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八刻,刻下有分。时辰有初有正。比如子时,子初就是 23点,子正就是0点。不足用刻,再不足用分。如子正三刻十一分,就是0时45分又11分,即0点56分。下面节选两个节气的起更时间与大家分享:
冬至初日到小寒初日,日入后八刻起更,日出前九刻攒点(指宫中五更完毕,始开宫门)。日出辰初一刻十一分,昼三十六刻八分;日入申正二刻四分,夜五十九刻七分。五更时间为:起一更,酉正二刻四分(18∶34);二更,戌正二刻十一分(20∶41);三更,亥正三刻四分(22∶49);四更,子正三刻十一分(0∶56);五更,寅初初刻四分(3∶04);攒点,卯初初刻四分(5∶04)。
夏至初日至小暑初日,日入后八刻起更,日出前九刻攒点。日出寅正二刻四分,昼五十九刻七分;日入戌初一刻十一分,夜三十六刻八分。五更时间为:起一更,亥初一刻十一分(21∶26);二更,亥正一刻九分(22∶24);三更,子初一刻八分(23∶23);四更,子正一刻六分(0∶21);五更,丑初一刻五分(1∶20);攒点,丑正一刻四分(2∶19)。
观察以上数字可知,各节气起一更时间殊然不同,各更时段也不同。冬至各更约两小时,而夏至约一小时。其中有几个要素值得关注:起更时间大约使用十五天,即一个节气;起一更的时候是日入八刻(两小时),攒点的时刻是日出前九刻(135分钟)。因此所谓五更,指从太阳落山两小时后起,至距离日出时间135分钟的时间,把从起一更到攒点的夜晚大致平均分为五段,每段为一个更次。三更时段经过子夜,因此人们用“三更半夜”表示深夜。起三更的时间,一定早于24时。夏昼长夜短,五更各时段就短;冬夜长昼短,五更各时段就长。昼夜起始相同的日子,比如春秋二分,起更攒点时间是一样的。
二
“更定”用作时间词,正史中不见,文学作品中也不常见,倒是张岱的作品《陶庵梦忆》用过几次。在张岱的几次使用中,“更定”总是在天黑后一段时间。最典型的是《虎丘中秋夜》,其中反映明朝时期八月十五月圆之夜这天没有宵禁,我们可以通过人们的活动考察当时的计时。作者从“天暝月上”开始计时,到“更定、更深、二鼓、三鼓”。“更定”与“二鼓、三鼓”相提并论,说明“更定”就是“起一更”,并且说明所谓的“定”,并不是指人们安静了,而是说钟鼓声开始报更了。
据《钦定选择历书》记载,五更是依据国家历法兼顾本地特点安排,具体时辰需要推测时刻。钦天监一般依据“京都节气日出日入昼夜时刻”,“各省日出日入,昼夜长短,刻分不同,依据北极高低不等,其各省节气时刻,悉依地之经度,查《时宪历》即得,以观象仪器推之”。昼夜长短,各地依据实际有变化,但是要有《时宪历》和观象仪推算。也就是说,各地昼夜变化各异,计时也要因地制宜。
湖心亭位于浙江杭州,地处东南,维度较低,相比北京,夏季日入早,冬季日入晚。夏历十二月大致对应的节气该是小寒大寒,此时北京、杭州两地日出日落时间相差几分钟。依据《钦定选择历书》,清代大寒节气“更定”的时间应不到19点。
三
“更”曾经与人们的生活、劳动息息相关,现在沉淀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距离我们并不久远,我们的父辈祖辈就在“暮鼓晨钟”中度过那些没有确切时间的时光。了解古人如何计量时间,对于理解传统文化很有帮助。
中国古代夜晚的钟鼓计时源自周礼,正史志传多语焉不详。《宋史》中大致说钟鼓计时自东汉隋五代传承而来,但“历载既久,传用渐差”,到了宋代,只能重整旗鼓。其中说:“常以四时日出传卯正一刻……分百刻于昼夜;冬至昼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昼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刻;春秋二分昼夜各五十刻。日未出前二刻半为晓,日没后二刻半为昏,减夜五刻以益昼漏,谓之昏旦漏刻。皆随气增损焉。”昼夜长短是变化的,随节气增减。四时日出时间不固定,“常”字要解释为“很多时候”。其中关于“昏晓”的说法值得注意。“晓”指“日未出前二刻半”,即日出前约37.5分钟;“昏”,为“日没后二刻半”,即太阳落山后37.5分钟。对此,元明清的认知是一致的,《钦定选择历书》也传承了这种认知。
来源:《语言文字报》
责任编辑:王晶 过超
本文为强国号发布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