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大崖岭
第四节,红土洼儿
一,地理环境及地形地貌
红土洼儿地形上窄,中间宽阔,下口比上部稍微宽阔一些。从中间往上往下地身逐渐缩短,若从对面的山上看,整个一个洼儿有点像吹饱的一个气球的样子,又好像一个红薯的模样,也可以说是像过去用的马灯罩子。梯田从山根一直到山尖,层层叠叠,非常壮观。海拔最低处876米,最高处970米,东径113.81,北纬36.60。东与石树峧相接,西与葫芦洼儿相接,上至山岭,下至主道。山尖与整个大崖岭山岭相连。
二,区域内现状及历史传承
红土洼儿的下半部分土地是付氏族人在明清时期开发修筑的。上半部分是李氏族人李刘金的爷爷从付氏家族买来的山坡,之后带领其三个儿子在清朝末年民国初期修筑的。弟兄三个分家后各得一份儿,其老兼作牧羊,于是在脊梁处修筑了一个羊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五街五队每到夏秋之季仍在那里圈羊牧羊。梯田总面积12.22亩,总堰长5277米。1976年经过土地调整后归为五街四队,1982年承包到个户。由李勤所、李存定、李乃金、李富魁、李海魁、李贵金、李贵江、李苏地、李金德、李金榜等承包管理。花椒树511棵,黑枣树20棵,柿树1棵,桐树14棵。石檐子7个,地檐子3个。二O一九年夏天李海魁在上部路旁,梯田的地头,修造了两个小石檐子。
三,土质及适宜种质作物
土质属于红土结构,土质较肥沃,耐旱保收。适宜种植玉米,谷子,高粱,豆类等作物。蔬菜类可种植土豆,南瓜,豆角及油类作物。
四,地名由来
因这个洼儿基本都是红土质,因此起名红土洼儿。
五,故事
据老一辈人说,大崖岭的山岭上是狼道,因整个大崖岭群山相连,视野广阔,与其它群山岭岭连接,环环相扣,狼跑起来不受阻碍,所以得名狼道。特别是解放前后,人烟稀少,这一带时常有狼出没。一般一两个人是不敢在这里做农活的,有时狼还跑到村里去伤人,曾经四街就有一个小孩在吃过晚饭时被狼叼走了。
整理人:李海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