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经”指的是四书五经中的经,“典”指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体制。经典的基本含义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也指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经典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精髓的。出自《汉书•孙宝传》“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想说,着于经典,两不相损。”
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而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古代圣贤所创造的经典。经典既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又具有文化的象征意义。经典所提供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朱自清在《经典常识》序中说,经典的意义“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所谓“不在实用”不是指无益于社会,而是说它超越了一时一事的功利。经典支撑起文化,充实并提升了文化的品味。
读书有益于人生,不读书,人就会变得浅薄、空疏。但书海茫茫,人生有限,不可能读尽天下书,不懂取舍、抉择就会被知识的海洋吞没、窒息,“殆矣”,正如孔子他老人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么,在有限的生命中,读什么,如何读,就显得尤其重要。那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读经典,因为经典是历代人民选择出来的值得读的读物,帮我们省去了很多选择和纠结。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老子》《庄子》《三字经》《增广贤文》《弟子规》《三十六计》等等都是我国传统,经典,且与我们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诚信、自强、修身、孝顺等等,都具有经久不衰的现实价值。并且这些书跋山涉水、漂洋过海,流传到世界各地,成为他们了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微型景观。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读经典,不去更深刻的了解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呢?
经典能唤醒人性,能培养一个人儒雅的性情和敦厚的品格,能变得知书达礼、心胸宽广。
接下来呢,我将每天给大家带来经典的片段,是对经典传统文化的传播,更是对自己学习的敦促。希望自己能学习力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