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听高晓松的《小松奇谈》,和许多网友一样,我们只听内容就可以了,脸可以不看。听他说历史,谈电影,聊音乐,好奇清华大院的往事,对民国逸事满肚子的八卦。《小松奇谈》的主题曲唱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个满怀理想的句子广为流传,曾经被我恶搞成“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苟且。。。”在今天这个母亲节,我还看到有人在朋友圈发“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你妈”,抛开朋友圈的玩笑话,我为什么说“还有诗和远方的苟且”呢?生活中有很多有意思的现象,不知道你注意过没有。
我的家乡是个风光不错的小县城,有山有水,不乏国家级的景区,每到春秋天气不错的时候,总是挤满了从市区前来度小长假的游人。而我们这些当地人,十分不理解的就是这些“名胜古迹”到底有什么可看的,可反过来我们同他们一样,也会跑到别处去欣赏景色,同样也会被那个地方的当地人看成没见过世面的人。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如果不是陪婆婆老公去看寺庙,走近那个就在家门口我却20多年没有踏进过的地方,我不会发现那栋古老的建筑有多美。我眼前的苟且是别人远方的田野,我所去的远方,也不过是别人眼前的苟且。
我常听到身边的女性朋友说想开个花店,开个咖啡馆,大概这种文艺矫情病谁都得过,谁也别看不上谁。因为这些看上去很美,包一束花,做一杯咖啡,带着悠闲地心境,穿着棉布衣服美美的就把钱赚了,顺带跟顾客聊聊天,听听故事,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或许你看到的咖啡馆老板还真的是这样的,人家朋友圈里发的都是去印度做瑜伽,到云南做义工,偶尔出现在咖啡店里主持活动,真的是理想生活。旁观者所看到的永远比当局者亲自体会的要美好,因为你看不到她还要为维持生意的盈亏而忧心,深夜还要拿着账本计算一大堆数据的劳累。上高中时有一次听到同学妈妈边开车边说出的一句羡慕话“当个羊倌放养也挺好的,多悠闲”,或许羊倌见到同学妈妈开车呼啸而过还会羡慕她有车的潇洒。人们常是不满足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
今天看了最新更新的《欢乐颂》,曲筱潇认为小包总更能让安迪敞开心扉大笑,比魏渭更适合她,于是问樊胜美看法,樊胜美先说那得看安迪喜欢哪个,曲表示认同,樊继续说觉得魏渭感觉更有安全感,而且长得不帅会对安迪更专一,曲筱潇一语道破“你们根本没站在安迪的立场看,她自带姿色和身家,还会在乎一个人是否专一带来的安全感吗?”正是因为感受到自身利害的牵绊,所以樊胜美才会站在自己的立场说出那些话,她不是安迪,所以无法理解安迪,如果未来有一天她的身家也变的丰厚,也许在那个羽翼渐丰的立场会说出不同的话。
我看过一本书,朱光潜的《谈美》,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观点就是距离产生美,我们觉得远方是美,别人是美,历史是美,因为我们都隔着空间,没有亲自体会,站在身外看问题,熟悉的人事物就清楚这之间的利害,所以不免看不到真正的美好,抛开利害的圈套才能去看到事物本身。我们眼前的苟且,是熟悉的,带着利害关系的苟且,别忘了,这还是别人的远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