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常常有这样的人,平时是一个有修养很斯文还不错的人,但一上路就完全变了:看到有人超车,很生气,拼命加油要反超;看到有人在前面开的很慢,要骂骂咧咧嫌弃对方是女司机或是新手;看到旁边是豪车开的比自己快,会说你有钱了不起啊;看到乱穿马路的行人怒不可遏,大叫着你找死啊;甚至在小区里遇到前面走路稍慢的人就会极度不耐心,拼命按喇叭。这种人我们称之为路怒症。
还有人对待服务人员非常粗暴,在飞机上对空姐呼来喝去,在饭店对着服务员指手划脚,甚至故意刁难,对身边的保安、快递小哥、出租司机摆出“老子出了钱,要你怎么干你就应该怎么干”的态度。去医院看个病跟医生要吵,上网看什么都不顺眼,出去逛个街都能跟陌生人打一架,负能量严重爆棚。
还有一类人,在外面对同学、朋友、同事特别和善,而回家后则对父母和配偶非常挑剔,横挑鼻子竖挑眼,家里人怎么做都不对。回到家就成了大王,全家人都得小心翼翼伺候着,一个不顺心就要大吵大闹,就是俗称的“窝里横”。
还有一类人在单位里是基层管理者,常常呈现出来的这样一副嘴脸:对待领导恭恭敬敬,奴颜婢膝,对比自己层级低的人特别是自己的直属下级则暴露了本来面目。拿着鸡毛当令箭,动则人身攻击,上纲上线,一副官高一级压死人的样子。这种受封建遗毒的人,我们称之为小人得志。“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说的便是这种人。
仔细想想这些类型的人,尽管表现出来的行为不完全一样,但本质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愤怒或发泄的对象对自己不构成直接威胁,比如说你的亲人不会把你怎么样,为你服务的工作人员不能投诉你,路上的陌生人更无法影响到你的升职加薪。
记得跟一个朋友曾经讨论过路怒症,他分析下来说,因为汽车行驶在路上构成了一个匿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我们更容易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会受到道德、社会规则所束缚,暴露出内心所有焦虑和自私的一面。路怒的人往往认为是别人的错误导致自己的愤怒,是别人素质太低造成的,从来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
在领导上司以及所在乎的人面前,人们倾向于表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这种表演型的人格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
曾经有人说过,检验一个人人品的标准是看他独处时的样子。有人对服务员很差是为了显示自己对这种短暂契约关系的掌控权,有人对底层人慷慨大度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如果出发点是做给别人看,那从本质上距离一个更好的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说做一个好人的标准是什么?是外界的评价还是自我内心的认同。儒家有个思想叫“慎独”。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出于《大学》、《中庸》对于其含义,东汉郑玄注《中庸》“慎独”云:“慎其家居之所为。”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慎独的理念在佛家、儒家、道家都有所体现。如果没有人监督,你会不会作弊?如果完全没有被抓到的风险,你会不会把捡来的钱包据为己有?如果没有人考核你,你能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进而,如果没有任何约束,你会不会完成自己制定的计划?看上去,执行力的问题也是慎独的问题。
我们要想成为最好的人,有时候需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修炼自己的品行,不为了任何人,只求内心的平和。
记得有一篇关于垃圾人定律的文章特别火,说到我们要避免跟垃圾人正面冲突,远离垃圾人。但有没有想过,我们自己首先不要成为垃圾人,认真反省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是一种方式。
曾国藩立志做圣人,“吾日三省吾身”,他坚持做日课,反思自己的行为,每天记录下来,督促自己。
要做到这样,真的很难。
尽管我们不见得要去做圣人,但成为一个内心平衡、接纳自己的人,也需要有点反省的精神。
即使从功利的角度看,做一个有君子风范的人,也会避免掉更多冲突,少了很多矛盾激化的可能,为自己积累更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