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各种传媒板块都被青年演员乔任梁辞世的新闻给刷了屏,尽管有些媒体口口声声说逝者为大,不要去刻意如何如何,但某些标题党本身就是在安利这件事,加之一些分析之类的长篇内容,不管从何种角度出发,其实都是五十步笑百步。
我只想说一句,愿逝者安息!
这些天,公司志愿者服务队去了很多地方,主要是去看望留守儿童,以前呢,主要是停留在学校层面的关注,这次我们改变了模式,家访,突然感触很深,原来电视上演绎的那些故事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以前没有发现而已,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父母爱缺失,好一点的父母亲在外打工常年不能见到,大多数也是父母离异后无人关爱状态。
大山深处的很多人,缺乏一种对生殖繁衍的敬畏心,年轻人,爱情来了就什么也不管不顾了,做爱固然是人类最愉悦的交合,但同时也承担着繁衍生息的义务,所以在一种无组织无纪律的境遇下,孩子生了一个又一个,热度过去,要么一走了之,要么分道扬镳,把孩子就给老人,这样的孩子人生是残缺的,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断固化。
这些天我听了很多期罗辑思维,其中有一期讲到了美国的教育分层和社会分层,其实美国也是存在应试教育的,据说主要针对底层的穷人有一种学校叫KIPP,类似于我们国家那些封闭式的有些高中,不过这种学校管理的细致度以及对考试成绩的好坏度都是非常严苛的,比如对上厕所的手纸都有严格的规定,并且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与你全方位的生活都有密切关系,这种学校培养的孩子虽然比较固化,但考上大学后命运将会得到逆转,中产阶级孩子读的学校呢,肯定跟这种模式不同,比如历史课上针对某一个历史事件,大家各抒己见,最后经过细致分工拍成一个电影,这样的学校出来的学生顶多只是艺术品,最高曾经的学校,教授得确实顶层的决策能力,当然,我们的教育还不能实现这种水平,我在想,那些留守儿童家为何会形成如此局面,除了祖父母辈的人因为重男轻女而一直生育,生出儿子后又一味溺爱最后自食其果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理念的落后,格局的落后,他们不会考虑长远的东西,只会看眼下,比如你去援助他们一头猪,原本可以指望这头猪为他们积累原始资本,但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会把猪宰了吃了,然后等待以后更多的援助,甚至有时候援助会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寄托,从某种意义上说却是害了他们,他们从此失去那种逆袭的意识,变得逆来顺受。就像KIPP至少还可以培养一个脱离贫困现状的人,中产阶级的教育可以培养出中等管理者,而那种更加高端的教育却可以培养出一个家族企业的继承人。
帮扶,有时候并非因为最穷才需要帮扶,帮扶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精神和生存理念的传递,在走访的所有家庭里,有一家人,妈妈和姐姐都是傻子,爸爸是个残疾,家徒四壁,只有小男孩一个人正常,但跟小男孩的交谈中我们能够感觉到,有一股子劲,是一种说不上来的正能量,小男孩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对未来的展望,还有长期短期目标,胸怀家国,这种家庭,我相信是可以改变的,因为贫穷没有压垮他们,至少还有一个小男子汉带着大家往前冲,他其实就是这家人能够活下去的一面精神旗帜,而同样是另外一个贫困家庭,一家人沉默寡言 ,甚至有点社交恐惧,所有的孩子在面对志愿者时都表现出一种防备和冷漠,处于与社会割裂的一种精神状况,三个孩子,父母离异,甚至处于一种被遗弃状态,我想,人之初性本善,他们如果生存在一个正常的家庭,或许不会是这样的,他们从小到大可能鲜有人向他们教授理念,所以他们精神是坍塌的,这种,是最需要被帮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