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穿针331米!中国石油海底盾构工程全速掘进

在烟台开发区大季家镇地下25米深处,重达1200吨的泥水加压平衡式盾构机发出低沉轰鸣。截至7月28日,中国石油首个海底盾构工程已突破331米掘进大关,268环管片严丝合缝拼装成型,标志着这条承载华北能源命脉的隧道正式进入提速阶段。这条内径3.08米的钢铁巨龙,正以日均5米的速度向深海挺进,在渤海之下书写着能源基建的新篇章。

 

01 渤海之下的“微米级手术”

施工团队正在挑战中国石油盾构史上最复杂的海底穿越,每一步推进都如同一台精密的“微米级手术”。

这里的地质状况如同一个“盲盒”,隧道需要连续刺穿中砂、粉质黏土、砾砂等7类地层,单日土质变化超过3次,给施工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而在管片拼装方面,误差被严格控制在±3毫米内,仅相当于两张A4纸的厚度,其精准度要求之高可想而知。更值得一提的是,借助数字孪生技术,盾构姿态、地质数据能够实时传输至地面指挥中心,构建出三维可视化作战沙盘,让施工全程可感可知。

对于现场工程师来说,这不仅是掘进,更是精密仪器在海底跳芭蕾。当盾构机在粉细砂层中穿行时,操作员将泥水压力精准控制在0.22兆帕,这相当于用手掌托住鸡蛋的力道,既能有效防止塌方,又能保障施工进度,在安全与效率之间找到了完美平衡。

 

02 “超硬龙齿”破岩,中国智造亮剑

面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流沙层突涌等风险,建设公司亮出了三大“破壁利器”,尽显中国智造的实力。

首先是刀盘的革新,特殊软土刀盘与梯度合金刀具构成“龙齿矩阵”,能够轻松应对各种软硬地层,实现“通吃”效果。其次是注浆技术的突破,通过改造洞门注浆设备,首创“双液瞬凝配方”,可在20秒内迅速封堵渗漏通道,为施工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再者是管片机械臂的应用,6自由度机械手实现了管片毫米级抓取,使拼装速度提升30%,大幅提高了施工效率。

更关键的是风险预判系统的运用,通过分析出渣地质成分,能够提前48小时预警地层突变。在穿越粉质黏土层时,技术团队根据预警将掘进速度从40毫米/分钟降至25毫米,成功规避了刀盘结泥的风险,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03 1219毫米管道成为华北能源新命脉

当2027年隧道贯通后,这条钢铁通道将承载起直径1.219米的高压输气管道,成为烟台港LNG接收站的“能源咽喉”,对华北地区的能源供应产生深远影响。

它的年输气能力可达80亿立方米,能够满足京津冀鲁4000万人的年度用气需求,为区域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支撑。同时,其调峰能力将提升35%,有效化解华北冬季“气荒”困局,保障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的正常用气。在环保方面,每年可减碳2700万吨,相当于再造1.5个塞罕坝林场,为区域生态环境改善贡献力量。

此刻,距此300公里的青岛董家口LNG接收站正在扩建储罐,渤海湾海底盾构与岸上储气库的联动,正编织成环渤海天然气“韧性网络”,进一步完善华北地区的能源供应体系。

这项工程的推进,是中国石油三十载盾构技术厚积薄发的体现。目前,中国石油已掌握6.5兆帕高压水穿透技术(相当于650米深海压力),形成53项自主知识产权,设备国产化率达95%。从江河到深海,中国盾构技术不断进击,当福建东港海底隧道创下50米深竖井纪录,当伊拉克180亿海水管道项目成功落地,中国能源工程的深海能力已迈入全新维度。

 

当盾构机在渤海地层中划出优美弧线,当数字孪生系统同步映射地下战场,中国能源基建正不断突破深海极限。每推进一环管片,都在刷新深海能源输送的技术标尺;每传输一组数据,都在筑牢国家能源安全的数字基石。这条1749米的海底隧道,终将成为中国能源自主的深海坐标,因为它输送的不只是天然气,更是一个大国向深蓝挺进的决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