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419阳货第十七18》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学习笔记】
今天是丙申年癸巳月戊未日,四月二十,2016年5月26日星期四。昨日为小满二候,今日补记。
二候,靡草死。草苈之属。
花信風:紫楝色褪。二十四番花信風,以楝花為殿。樹高而葉密,花碎而色紫。雅観有餘,只恐風饕雨虐失其真,品評宜及其色未褪。
【学习笔记】
一,子曰:"予欲无言。"
孔子说:"我想不再言说了。"
二,孔子说不想"言",没说不想"说"。须先把"言"和"说"学到前面。
王夫之先生讲解说:"自言曰‘言’,语人曰‘语’"。
1,言是言,语是语,言和语是两回事;
2,自言曰"言",诸如著书立说的、有系统的理论、道理、思想、原理,这些都归在"言"的范畴里。
3,语人曰"语",诸如《论语》是对话集,或者讲授学问,或者答疑解惑,这些都是语的范畴。
4,孔子是"不欲言",不是不要说话。若是有人问时,孔子"叩两端而竭焉"!孔子不是我。孔子是不言,但说话,而且还是"诲人不倦"。有三年时间,我是闭嘴不说话。这是两回事。
三,子贡一听急了:"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老师您要是无所言论,教小子们何从传述呀!
子贡这句担忧有两层意思:1,您让我们怎么学习您的思想学问呢?2,您著书立教,弟子们才好作为教材传述您的学问思想,这样才能启蒙后世啊。
子贡的担心乍一看蛮有道理的,传承嘛,弄本书,弄个理论,这样方便您的学生们学习发扬继往开来啊。
孔子为什么"予不欲言"呢?
四,孔子"予不欲言"是何道理?
1,前面的学习中,孔子一直强调"讷于言,敏于行"的"讷"字,强调"耻"字、"怍"字、"讱"字。
这几个字,
一字比一字趋于无言了。
不断强调:
知行合一的行;
身体力行的心得;
反身自省,体认内心情感。
到了现在,好嘛,
干脆说到"无言"了!
牛!
2,牛的意思是说,够彻底,够决绝,够刺激。由不得我们不去追问,这不言的背后是什么?
梁漱凕先生这样评价孔子:中国文化从很古时候到后来⋯这前后差不多的文化,似乎中间以孔子做个枢纽: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差不多都由孔子那里出来。"
作为文化枢纽,要不要言一言呢?
孔子说:不言。
我们问:为什么?
问得好!
3,我们看到的世界和孔子看到的世界,是一样的吗?
如果说一样,一样在花花绿绿的现象上面。那么,透过这许多的现象、形式、形态乃至于喜怒哀乐的情感,形而上的性与天道的世界也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
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4,一个字:大。
圣人见道之大,不可以以言说为媒介。一旦规定,概念,就变成死的世界了。而孔子所见的那个世界是活的,充满生机的,变化不息的。
5,孔子不言,那是怎么指导我们的呢?不言之教也是教。
孔子教我们以诚明,完成成已之学。孔子教我们自己去体认,不要坐在下面当一群呆鸭。要我们实践以尽情领会那天德,而收奇功于一原。
这句话来自朱熹的一首诗《感兴》:
万物各生遂(这是说天),
德容自温清(这是说孔子)。
发愤永刊落(刊落是删除,言之极致而无言),
奇功收一原(大德敦化能立天下之大本,唧唧歪歪议论纷纷,捧着死书死啃则啥也得不着,啥也办不成)。
5,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说,天说些什么呢?春、夏、秋、冬四时在行,飞潜动植百物在生,天说些什么呢?
孔子这是教我们要实践,知行合一做去,不要逞那口舌的仁义道德,不做,永远不知天德是啥滋味。
这和老子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以及佛陀的"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是一回事吗?
不是一回事。不是同一个去向。
孔子说的不言,恰恰要我们自强不息。只是呢,要防止"得筌蹄而失鱼兔"。这个典故来自《庄子·外物》:筌,是捕鱼的竹具,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是捕兔的工具,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不要手持《语录》生搬硬套,不要说做人做事不可如此,既使做学问也不可如此教条,那是诸葛亮骂的皓首穷经、腹中实无一策的腐儒。
五,我们怎么做?
1,认知"天行之健,於穆不已"的生命气象。
2,"小子何述焉"?小伙伴们约起来,一起"博文、约礼,下学以上达"。做起来。
日日为功,川流者不舍昼夜;
不疾而速,敦化者敦厚以化成。
结果是美好的:
以此成己,则致中和以位天地、育万物;
以此成物,而笃恭以天下平。
学问是用以滋养生命的、生机盎然的快乐之旅。"暮春三月,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一份身心情怀与山河大地互为澄澈的修养与胸襟,
师父说:吾与点也。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著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
《论语新解》钱穆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