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二年,王华丁忧返乡,期间安排了几名本家弟子与王守仁一起讲析经义,应该是为科举考试做准备了。王守仁虽然在日间与大家读书,但一到晚上,就在自己的世界津津有味地读起诸子百家和历史之类的“闲书”来了。与王守仁同学的几个弟子见王守仁的文采一天比一天高,一开始意味是他天赋过人,后来知道了王守仁在读这些“闲书”,就感慨到:“这小子的心思已经不在举业上了,我们当然比不上。”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读书都是为了科举当官的,完全背离了宋儒的读书之道,也就可以理解娄凉对于王守仁的影响有多么大。可这也为王守仁带来了一身的病。
弘治五年,二十一岁的王守仁参加浙江乡试。
这一年浙江考试的考场上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半夜突然出现两个巨人,一个绯衣,一个绿衣,分别在东西两侧,自言自语说:“三人好作事。”说罢便消失不见。
多年之后人们才知道这个灵异现象代表着什么,在那一科里,王守仁、孙燧、胡世宁一起中举。到宁王叛乱的时候,胡世宁是第一个出来揭发检举的,孙燧成为了烈士 ,王守仁平定了宁王之乱。这时候王守仁才真正接触到程朱理学中的“格物致知”,变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后来有时间再仔细的说一说“格物致知”吧,现在简单的说一说。朱熹认为宇宙是由水、火两物组成,称作阴、阳。水属阴,火属阳。在两者互相转换或者说是旋转吧,像太极图一样,在旋转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气露出来,形成了万物。这样万物都或多或少包含着阴阳两气,即天理。所以“格物致知”的意思就是感受万物之中的“理”,来提升自己的“气”。一时间说不清楚,有时间专门写篇文章来讲一讲。
回到正题,王守仁与钱姓朋友一起去格竹子,就盯着竹子看。钱姓朋友只坚持了四天便坚持不下来了,王守仁却还在坚持。过了一周过后实在坚持不下来了,便放弃了。
翌年春,京师会试,王守仁竟然落榜了。
家里有许多前来慰问的客人,本届会试的主考官李东阳也在此列。不知道因为什么,想王守仁打趣道:“你今年没有考中,来年一定能行,为什么不作一篇《来科状元赋》呢?”
王守仁说些就写,当场就写出了一篇文章令围观的老一辈一直夸奖王守仁天才。但这篇文章的内容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一位天才为什么会落榜?原因只有李东阳知道。至于为什么老一辈会夸奖王守仁?是因为真的情不自禁还是想要李东阳难堪?我们都不知道。但王守仁落榜了还这样高调,肯定会有人看不顺眼。来宾在告辞之后议论到:“这小子如果真的中了状元,眼里还会有我们吗?”
因为这个原因,果不其然,第二次考试又落榜了。
科举考试分为三级,省级考试叫做乡试,没三年一次。第二年春季,在京师举行的考试,称为会试。考取者再由皇帝复试,称为廷试或者殿试。殿试考取者又分为三个等级,称作三甲。一甲只取三名,称作状元、榜眼、探花,统称“赐进士及第”;二甲人数不定,统称“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不定 称为“赐同进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