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正在读书,读的是老舍先生的文章。大约是老舍先生的散文集吧,名字叫做人生难得是从容。
之所以说“大约”,是因为我对这个书名充满了怀疑,如此酸绉绉的书名,充满了当代文艺小清新的味道,实在不太像老舍先生能写出来的文章题目呀!而且不像之前简单粗暴的xx散文集来的直指主题,所以才说是“大约”。
看书需要心境,心态平和的时候,最适宜读这种书。
因为普通人没有那么多的大喜大悲,鸡零狗碎的日常才是正常的生活,而非小说中那样充满了波折和奋斗的传奇故事。
如果普通人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去评估过去或者未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一不留神就会陷入高谈阔论的境地,或者成为被人暗戳戳的嘲笑为事后诸葛亮的嘴炮大师。
说过去和未来,唯独不说现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逃避心态。
因为说过去,可以对过去很多事情指指点点,有洞察先机的感觉。情况大大约有几种,一种是对过去不如意的感慨。比如,我当年上学的时候,如果好好学习,考上更好的学校,现在可能就不用在这儿憋屈了。我当年要是买了那只股票,现在身家可能都翻了好几番了。另一种就是之前很风光,现在突然发现上学时期不如自己的人,毕业之后混的特别好,心理多少会有一些不平衡,常会沉溺于往事,感慨自己当年的优秀,感慨时不与我,没有殷实的家庭帮助,没有特别厉害的朋友,或者说没有娶(嫁)一个特别厉害的老婆(老公)等等。
幻想未来,俗称做白日梦。拿我来讲,我就常会幻想,我现在好好写文章,然后写他个十年二十年,或许有自己的公司……常常是越想越来劲,似乎明天就能成为CEO,走上人生巅峰。刚毕业那会儿,会幻想自己做了销售,可能会成为一个比较厉害的人(毕竟看了那么多销售精英的授课视频),在各个场合里能侃侃而谈,十几万的订单,一下子就能谈下来。
会幻想也不一定是坏事,起码有目标能促使自己不断前进。但问题是,一直在常立志,而不是立长志。老沉浸在幻想里,没有为目标付出实际的努力;不看当下,永远只看昨天和明天,很容易就陷入到茫茫然的虚假焦虑之中。
销售这份工作教会了我一个道理,明天的业绩是由今天的努力(电话量)决定的,昨天已经过去,未来是由当下铺垫的。
继续说这本书,整本书内容概括起来非常简单,就是老舍先生日常的柴米油盐,逗猫,养花,养孩子,写稿子。整个读下来,只有一个感觉:非常的平淡从容,生活中充满了诗意。
鸡零狗碎的日常在作家的笔下娓娓道来,充满了淡定从容的味道,比如打趣济南街道上的石头多,路难走;比如青岛的人文风物。文章里描写的是路边的花花草草,是跑跑闹闹的孩童,充满了喧闹。在写到小孩子生病,去当铺里当掉手表、戒指;每到中秋除夕夜上门来来讨债的。这些比较困苦的事情时,叙述里没有怨天尤人,反而用一种非常诙谐幽默的方式表述出来。生活的难处,似乎也不是那么难了。就好像平淡日子中的点缀。
眼睛里有诗意的人,才会把日子过成诗歌。著名代表首选李子柒,虽然有酸评她营销做得好的,但不可否认,她的视频真的很好看,是一种田园牧歌般的诗意生活。是她的眼睛里的有诗意,才会把日子过程一首诗。
毕竟,让我来写农村的故事的话,我现在大概率会想起春天干涸的河里,淤积在河底烂乎乎、脏兮兮的藻类植物吧。
话说回来,读书需要的不同心境,这种平和的心境其实非常难得。首先阅读的人不用每天为业绩的压力愁的睡不着觉,其次不用为今天晚上吃三块钱的饭还是七块钱的饭算来算去,工作上没有烦心事,每个月的工资能稍微有些结余,才会有这种闲情逸致。
在过去的两年里,关注的话题都是“销售谈判中的技巧”“交流的重要性”“做销售必看书籍”“一个月成单十几万的秘诀”等,类似关键词的文章、问答、博主,稍微有时间就看“你想告诉二十岁的人什么人生经验”。搞得自己非常焦虑:怎么大家一毕业就这么厉害,一下子就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自己真是太失败了。
现在就不一样了,我开始关注自己的作息,关心如何自己做一顿美味的晚饭,重新开始读一些名人大家的代表作。
生活呢,是自己的,大家都是第一次到这个世界上来,没有人是读档重来的,看了那么久的问答,听了那么多的课程,我越来越意识到,只有做事情,才是缓解焦虑的最佳方案。我做不到跟单半年以上谈一个几万或者十几万的的单子,但我可以计算好时间,读一本几十万字的世界名著。虽然并不具有可比性,但是终归是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好高骛远,天天做白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