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 中离家读书,到现在大学三年级,足足六年,我找父母要的生活费数额一直没变,雷打不动,每月1000元。高中三年加上复读一年都是在三线城市,工作日吃食堂,周末偶尔到学校附近的大学城改善伙食。高中忙,周末去不了多远的地方,省了笔车费全用在饭食上。可是一个月下来,月底依然有几天日子过得很拮据。倒不是1000元不够吃,只是一月到底,买了很多杂七杂八好看不好吃的东西,最后白白浪费掉。对于这种浪费的行为,我深恶痛疾,下定决心改之,远之。所以每月我都有个吃货购买计划,哪些食物必须买,哪些食物可买可不买都详细的列出来。至于每天花多少钱,我倒没有特别限定,该吃啥吃啥,想吃啥吃啥。省了那些不必花的钱,月底就好过多了。
高中时,即便花钱过于盲目,也不会出现刚过半月,生活费就见底的情况,三线城市,物价终究不会高到哪里去。然而上了大学,来到一线城市,生活就没那么简单了。母亲也清楚一线城市物价高,提出每月不限制我花钱,但是在我的一再劝说下,依旧按照高中标准,每月1000元。当然我也知道1000元肯定不够用,只是上了大学,还是想着要自己挣点钱。刚上大学的我也不知道怎么兼职,最开始找了一个淘宝刷单,没有被骗,只是每一单花一个小时,挣5、6元实在浪费时间。一周之后,我便放弃了刷单。第二份工作是学校里面的勤工俭学岗位,内容轻松,不费时间,每月大概能挣400元。当我拿着人生中第一次挣的工资,心中无比高兴。400元对于很多人来说都算不上钱,但是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凡。我拿着400元,在学校旁边的商业中心,美美的吃了一顿。后来经学校师兄介绍,在一个平台当1对1的家教老师,每月又能多挣几百元。再后来因为一些个人原因,不得不放弃学校勤工俭学的工作。到目前为止,我每月大概可以支配2000元。也算跟每月2000元生活费的老铁们在同一水平线上。
但是我并非有多少花多少。我花钱的准则是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买和自己水平相匹配的东西,至于没用掉的钱,就存下来。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每月有2000元,正常伙食花掉1200元,零食200元,护肤品大概300元,剩下的300元我就存起来。几个月下来,存的钱也不少,时不时跟同学在好一点的餐厅吃一顿、放假的时候和同学外出旅游一趟也不会觉得花钱很心痛。
我有个室友,经济水平与我相当,钱却常常不够花。在学校的时候,我俩总是一起去食堂吃饭,花的钱也差不多。私下里,他喜欢买一些进口的水果吃;穿得虽然不讲究,买的东西却一定是贵的。每当我们外出吃饭,他都会找个理由托推掉,只有我明白他又没钱了。久而久之,我外出吃饭喊的第一个人不再是他,有时候我请他吃饭他也不去,倒还是个有骨气的种。我给他推荐过我兼职的家教平台,他顺利的通过了别人的面试,最后上了两次课便放弃。我询问他原因,他只说了“备课很麻烦”五个字。往后的日子频繁地向我抱怨没钱,但是我能有什么办法呢?他没钱的时候,我不能坐视不管,掏出自己存的钱,慷慨大方地借给他,颇有一番成就感。
我们处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就有那个阶段的使命。不该享受的时候,努力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