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你身上很多特质是你爸妈铸就的。有些留守儿童是爷爷奶奶奶外公外婆带大的,所以更确切的说,你的很多特质是你从小长大的那个家庭环境铸就的。家里经常充斥着争吵的孩子,遇事更容易暴躁;家庭温馨和睦的孩子,遇事更平静; 家里家规特别严的孩子,思想会显得固化;单亲家庭的孩子大多孤僻古怪...
大一上心理课时,老师要我们回忆小时候的一棵树,它在哪?长势如何?有没有洞?多少个洞? 是深是浅?后面老师说那棵树象征着我们心理,洞意味着心理的创伤,儿时的成长经历奠定了一个人性格塑造的基础。那节课对我的冲击很大,不是说那个心理测试有多少准,而是她引发了我的思考。
我开始全方位的客观分析和认识自己,身上的特质又是怎样形成的?惊讶的发现其实很多现在的“果 ”是曾今的“因 ”铸就的。越长大,我越深刻的体会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有多大。所以,当看到一个随口脏话的小孩时,我首先想到是他的家庭教育。因为一个人的很多特质都可以在家庭成长环境中找到答案。人生来就像一张白纸,性格、价值观都是在成长中慢慢形成的,而家对一个人的人格塑造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师傅,是我的大学的室友,之所以叫她师傅,跟她教我什么东西没半毛钱关系,只是因为她当年江湖救急,给了我一壶开水,条件是我叫她师傅。从师傅的穿衣风格就可以看出她家管的严。因为她选的衣服都是中规中矩,没有任何特色。她说妈妈管的严,其实我觉得那不是严,是死板。都读大学了,还当小学生管,寒暑假每天还要待在家里看书写完作业,师傅要是没照做,阿姨唐僧式的唠叨“作业写完了吗?写完了可以复习功课呀。” 所以她的思维比较固化。有次玩手影游戏,大家很快的就学会了,就只有她半天没弄懂,还觉得很神奇,明明就是自己手脚不灵泛,脑袋转不过弯嘛。
成也萧何败萧何,也同样是因为她妈管的严,她对待事情毕恭毕正,所以做事特别靠谱,大学里的作业都会认认真真及时完成,还经常帮我把作业也誊写一遍。做的职业也是许多父母期盼的——教师,从大学兼职培训老师到毕业后努力考上编制,一切似乎都稳稳妥妥的在她计划和掌控中。
我们爸妈那代工作种类并不多, 当时被他们定义为“吃国家粮 ” 的政府单位、国企里的工作像公务员、教师、医生等就意味着“稳定、体面、待遇好”,是他们当时最理想的工作。然而互联网、大数据的到来涌现了很多他们不知道甚至不能理解的职业和门路。认知没跟上时代的他们仍然根深蒂固的认为“吃国粮 ” 就是全世界最理想的工作,进而强加在自己孩子身上。
我没有否定这些职业的优势,如果孩子喜欢做老师、做医生,这当然是个非常棒的选择。只是一味的追求所谓的稳定而忽视孩子的喜好,不断跟给子女灌输三十年前的观念——"吃国粮”是唯一理想的选择,是否太局限了。
周国平说“已所欲勿施于人”,意思是不要把你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你爱的人。 而我们的父母却常常带着“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的固执,给孩子灌输并不与时俱进的的想法,他们没有意识到时代在进步,现在的“盐”已经不是三十年前的“盐”了。就像当今爸妈跟孩子强调“买手机就要买诺基亚,经摔! ”是一样的道理。其实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限制了个体的思维和孩子生命更多的可能性,不是吗?
旦旦,是我初二结交的孽缘,她性格极度怪癖,很多想法常人无法理解。说好的几个朋友一起吃饭,不知她哪根筋打错了,突然就决定不去了,然后没有任何解释就自顾自的走了。类似这种让人莫名奇怪的举动太多了。她人心眼好,就是不太会正常表达感情,即使想要表达对你好,她也会显得很不自在。不!只要涉及到情感流露,她就会显得很不自在。她似乎习惯用没心没肺、讽刺、甚至刻薄的言语和自己最亲密的朋友相处( 但是,当你真正遇到难处时,她又会为你赴汤蹈火)。
了解她的人或许会对此多份理解,在她8个月的时候,爸妈离婚了,由奶奶带大的她说,对于生自己的那个女人,自己没有一点印象。生活中疯疯癫癫的她在工作中却井井有条,与同事相处融洽,颇受领导重视。其实这些优良特质与她爸爸的引导和模范作用是不可分割的。对!她爸爸教她为人处世,教她大方得体,却没能教她女人该有的温柔细腻。上一辈爸爸在表达情感方面本来就很木讷,一句“亲爱的”她喊不出口,一些日常的情感表达她觉得肉麻那是因为她从小到大接触的太少。
与爸爸相处多的小孩会更大胆、思想更活跃,与妈妈相处多的小孩更温柔、细腻。爸妈任何一个角色的缺失,在孩子心理造成了影响都是我们无法估量的。心理的不健全又会体现在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上,如果一直没有调整就会影响他的一生。所以我们会看到单亲妈妈带出的孩子大多缺乏阳刚,而单亲爸爸带出的孩子又缺乏细腻。之前看过一句话“小孩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爸妈的深度陪伴得到缓解。”我很赞同。
一个家的氛围,爸妈的生活习惯、言行举止都会极大的影响一个孩子个性的塑造。记得以前跟爸妈电话时都会听他们说“电话费贵,不多说了”“电话漫游很贵的,挂电话了”。所以在我以前的脑海里就被植入“电话费特别贵,电话里只能说正经事,不能聊天,而且漫游时绝对不能接电话”。有年正月,看到童鞋的来电,我纠结了半天按了接听键,听了那句“生日快乐”就匆忙回复“谢谢,漫游,回学校聊哈”,还没等对方回过神我就硬生生的挂了电话,之后被鄙视很久。现在想起,觉得可笑之余,更多的是不寒而栗。父母的“穷思维”在我还没有成型的价值观时就植入在我的脑海里,而“穷思维”在生活中又限制了我的抉择。多年后深深的意识到这个问题,想要改变,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个人的思维太重要了,他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进而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而我们(特别是幼年、青年时期 ) 的思维很大程度上是依赖父母的眼界和格局。我们曾今是受父母影响的孩子,有一天,我们会成为影响孩子的父母,在你意识到父母角色在孩子心中的重要后,你想给孩子一个怎样的成长环境呢?
我会从小培养她的独立意识,让她享受自由选择的快乐的同时,也让她明白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我会鼓励她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不是用自己的格局去限制她的思维。我会陪她看书、陪她旅行、陪她感受大自然的辽阔和奇妙。你呢?你想给孩子一个怎样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