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洞明君”与百万爱智求真的小伙伴,一起学习,持续输出,提升认知,探索财富与精神自由之路
如果开会是一个产品,如何把这个产品做好?
打工人混职场久了,或参加或支持一场会议,总能感觉到不同的打工人,在组织一场会议的水平是不一样的。
高质量的会议,在结束之时,能统一团队共识,并有具体的会议结果输出,如行动方案落实与反馈机制等。
低质量的会议,往往是讨论一团糟,会议没有形成有建设性的方案,无落实相关责任,概括来说,没有结果。
今天针对这个话题,我们讨论一下,运用策展人的产品思维:怎么以策展的思路,把会议当作一个产品去执行落地,提高打工人的开会水平。
先看看,策展人的思路是怎么样的?
展览是什么,是从万事万物洪流中,选取的一个片段,确立清楚边界,再进行体验的塑造。
策展人看世界的方式,是探险家式的,在月球上切一块岩石,是给特定的一小部分人去观看的。
塑造感受指进入展览情景的人,不需要调用自己深层理解能力,就能建立与展览场景的连接。
一个展览,必须设计观展人的路线,然后在每个节点,从时间、空间上,去拨动观展情绪。
一个展也是一个临时的景观。必须是创造了,然后不见了,让世界再次期待它的再现。
最后为用户建立一个有意义的情景,这个意义不是虚空的,而是部分人认同的,可以参与的。
这个意义的本质上,就是行动号召。
策展人思路概括起来,应该分五大模块:
(一)片段选择
(二)塑造感受
(三)设计流程
(四)确立边界
(五)赋予意义
了解策展人的思维后,打工人应该怎么借鉴这五大模块,去组织好一次日常会议呢?
(一)片段选择
片段选择,一场会议往往就是某个项目的节点,因此,打工人必须要明确:本场会议的主旨,是解决项目现阶段的哪个点。
比如,管理统筹分工问题、技术要点讨论分析、具体子任务完成度汇总等等。
以上都表现为,一场会议是整个项目链中的其中的一个片段环节,这是打工人心中要清楚的概念。
(二)塑造感受
塑造感受,进入会议情景的人,不需要调用自己深层理解能力,只凭感受力和服从力,就能建立与会议场景的连接。
也就是说,开会应该有开会的样子、开会的气氛。
感受是多维的,视觉、触感等等,比如,与会人员、规模、具体会议用品……
整体概括为,建立一个场景,让人的情绪在情境中得以激发。
(三)设计流程
设计流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开始邀约人员的筛选,最后到得出会议的结论,涉及到的环节可以非常复杂。
如跨空间/时间的与会人员的安排,都属于会议的一部分,其可能直接影响会议的质量。
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会议组织者,把组织会议的原因,复述一遍。
再往下就是与会者发言(通常是项目负责人),包括介绍项目的进度,及目前存在的困难。
针对现阶段困难,将与会人员带入讨论情景,最后通过项目负责人,汇总各人员的建议或意见,落实具体的解决疑问的负责人。
如暂不能落实,则会后找相关人员讨论,并给出相关具体方案/措施。
总的来说,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方案-落实具体负责人,做到这些才算基本合格。
当然,我们在这不扩大讨论,更大规模的会议,比如某行业、某年会,还具体发言的顺序,包括演讲人出场顺序与演讲内容的延续性。
(四)确立边界
确立边界,回到开始话题,一个会议只是项目链中的一个片段,是临时性的,或者更准确说,是具备时效性的。
正因如此,会议必须确立边界,有了边界就能把握会议的方向,更能提高会议的效率与质量。
而没有边界的会议,往往造成两种结果:
1、结束会议,对开会要解决问题,没有具体的行动方案;
2、讨论的问题与方案,超出的本次会议的范畴,造成时间冗长或跟与会者职责不相关,浪费时间资源;
3、很有可能阻塞项目进度,无法按时交付工作任务。
由此,日常开会中,打工人需要先明确,本次会议目的,一旦发现与会人员,提出与会议内容相关性不大的疑问,需要及时提醒。
这样才能避免,浪费会议资源,确立边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五)赋予意义
赋予意义,是跟与会人员建立一个共识,这个共识不是虚空的,而是切实可行的,大家可以参与的。
对于整个项目来说,每个阶段的项目会议,都有不同的意义/作用,或解决技术难点,或阶段性复盘等等。
以此来看,这个意义的本质上,就是行动号召。
以上便是,以策展的思路,把会议当作一个产品去执行落地,也即是明确每次会议是项目中的一部分。
会议从邀约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需要设计完整的流程,并在每个节点,时刻把握会议的主题,及明确讨论问题的边界。
最后,会议结束前达成统一的共识,并得出解决当前问题的行动方案,号召与会人员共同把项目往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