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不喜欢紫鹃,她像没有野心的袭人。对黛玉只忠心细致,却没有把她当跳板,借机上位。紫鹃原本是贾母房中的二等丫鬟,和袭人差不多出身。贾母到底是权力中心,她随便指拨下来的人,也可成为一房主力。
曹公给紫鹃的评语是“慧”,她当得起。黛玉和宝玉吵连环架,紫鹃没有偏帮黛玉,而是句句论理,又兼顾人情。
当时是端午之后,元春赏的节日礼物宝玉宝钗一样,黛玉与贾府三姝一样。去清虚观打醮,张道士又当众人面提宝玉定亲之事。黛玉之前去敲门,被晴雯恶声怼了,气还没完全平息,又生出这些事端。
两人闹了起来,宝玉要砸玉,黛玉气吐了。紫鹃劝道:虽然生气,也要保重些,才吃了药好些了,这会和二爷拌嘴,又吐出来了,倘或犯了病,他脸上不好看啊。
这番话极妙。不论对错,论情理。她看的清楚,这二人是吵来吵去,真正的心思到底怎样,她明白。唯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劝架才算劝到点子上。紫鹃如果不懂宝黛,或对黛玉偏帮,大概只会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二爷可让点妹妹吧,她是远客。
这番话之后,宝黛不言语了,紫鹃拿扇子给黛玉轻扇,袭人也在,见三人鸦雀无声,各哭各的,紫鹃”索性也伤起心来“。这个”索性也“非常妙,很能体现紫鹃的性格。在身边人都处在同一情绪时,如果你跳脱开来,哪怕不言语,表达的意思也是:我们不一样。
这个”索性也“,说明紫鹃并没有拿宝黛吵嘴当大事,但当局者迷在其中,她不介意陪着落泪。这泪是表达:我明白,我知道,但我和你在一起。
如果说以上言行,体现的是紫鹃的急智,那接下来这番话,就是她的聪慧了。“话说林黛玉自与宝玉口角后也觉后悔,但又无屈就他之理,因此日夜闷闷如所失,紫鹃看出来了。”
劝道:论前儿的事,是姑娘浮躁了,别人不知道他的脾气,难道咱们也不知道?黛玉说:你怎么帮外人来派我的不是?紫鹃又笑道:我看他平时对你就好,因你小性儿,常气他,才这样的。
厚道宝钗说莺儿“淘气的紧”,开朗湘云和翠缕聊天归聊天,末了摆出“你没文化,我一笑了之”。只有黛玉和紫鹃,可以像闺蜜一样聊天。也只有紫鹃会站在黛玉的立场,人前“索性哭”,人后细开解。这份用心与仔细,并没有写在年度kpi里面,纯情义。
话没说完,宝玉来了,紫鹃笑道:听着是宝玉的声音,想必是来赔不是了。又不顾黛玉嘴上说“不许开门”,放他进来。又打趣:我只当你以后再也不来了。
一句笑话,把整个场面打开了。她深知宝玉,也知黛玉,把话说在明面上,接下来宝玉用一万句好妹妹哄黛玉,那是顺理成章的事。
慧是急智,慧是眼力见儿,慧还是一句顶一万句,拨开云雾见晴天。
薛姨妈住进潇湘馆之后,说,我看黛玉和宝玉很配。黛玉害羞不言语,紫鹃站出来问:何不与太太说去?这句话问的很好。不是“何不与老太太说去”,而是“何不与太太说”。
论理,黛玉父母已逝,外祖母为她的婚姻做主,是顺理成章的事。在有外祖母的情况下,紫鹃让与舅妈去说,为什么?因为她知道,贾母是愿意他俩在一起的,而太太不见得这样想。她赶着问这句话,是替黛玉着急。只可惜,薛姨妈用玩笑的态度带过,她有自己的打算。
高鹗续书是传奇故事的套路。这边黛玉将死,那边宝玉成亲。把一个泪尽而亡的黛玉,写成私定终身不得而气死的怨妇。
戏剧冲突倒是有了,人设全崩。宝玉不会蠢到都拜堂了还不知新娘是谁。宝钗不会无情到明知黛玉病重,哭一哭就真嫁宝玉。黛玉也不会因不能在一起,就有如此怨怼之语。
把顽石写成蠢货,把山中高士晶莹雪写成心机婊,把世外仙姝寂寞林写成怨妇。这是高鹗本人的恶趣味,也是我无法直视续书的原因之一。
他续写的紫鹃也很奇怪,一方面替黛玉恨宝玉,一方面又替她原谅他。抱歉,这不是慧紫鹃,这是无知无识,没有眼力见,也没有判断力,拎不清的俗妇。
紫鹃是最好的朋友。细心照看你的身体,体察你的内心,审时度势,为你争取能力范围内的一切利好。
但并不强求,也不会机关算尽。真到了花落人亡两不知那一天,紫鹃会伤心,落泪,但不会强求,对着黛玉的香魂,她大概会默祷一句:我已尽力,姑娘安息。
慧的表达方式之一:尽人事,知天命。戏剧冲突是为俗世里的人准备的,他三人的交情,超越主仆,高于情感,没有任何现成的套子可套,也不必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