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她不是他想象中的妻子,他会伤害她。如果她不能营造他喜欢的家庭氛围,他会持续攻击和扭曲她的认知,直到她失去自己的判断力。
书的封面是两个女人,而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两个女人。一个本职作家,一个本职编辑。两个人相互欣赏,一拍即合,这本书也孕育而生。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的情感描写细腻,里面很多情节确实打动了我。
因为琐事繁杂,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的,用了一周时间看完。第一感觉,这是一本很容易阅读的书。实际上书的前80%文字,情节并不复杂也并没有什么深邃的道理,单纯的是一部,在闲暇之余可以打发时间的小说。对于刚刚开始阅读的书友,是一个很好的可以培养阅读习惯的书。
如果不去看剧透,我相信很多读者读这本书的前大半部分都以为这是一部家庭伦理小说。但实际上这是一部披着家庭伦理外衣的——悬疑小说。跟很多类似的电影一样,前半部分做了大量的铺垫,大量到,我会觉得书的80%内容略显冗长。而看到书的最后20%,越看越不对劲,一个个反转打得我措手不及。尤其最后几个章节,就像是一根线,把前面所有零散的珠子都串了起来。前面铺垫的所有散乱的剧情,都合理了起来。如果之前的阅读错过了细节,那你不得不翻到前面重新阅读一遍,甚至要翻到第一章节开头。类似的电影也有很多,《致命ID》、《记忆碎片》等。只是这部小说大部分属实平淡,真正激起阅读兴趣的,也就只有最后的部分。
男主理查德是个风度翩翩、温柔、多金的绅士,所有女人都梦想着嫁给这样一个钻石王老五,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看来,女主瓦妮莎都是极其幸福的,至少我看到书的一半是这样认为的。但隐藏在漂亮的外衣下的,是理查德极端的控制欲。表面上他给瓦妮莎的昵称——“内莉”,其实是他幻想中的完美妻子,瓦妮莎不是第一个“内莉”,也不是最后一个。
书中是这样描述理查德的控制欲的,“如果她不是他想象中的妻子,他会伤害她。如果她不能营造他喜欢的家庭氛围,他会持续攻击和扭曲她的认知,直到她失去自己的判断力。”
婚姻的开始,瓦妮莎在陷入理查德温柔的怀抱同时,也渐渐失去自我。使自己身心愉悦的工作、推心置腹的室友兼朋友等等,都离瓦妮莎远去。并且理查德使用手段给瓦妮莎造成恐慌,使她不敢离开自己。跟着带着女友去看恐怖电影,在她恐惧的时候抱着她说“有我在”,这种手段差不多。莫名其妙的电话中,没有人说话,只有喘息声;训练有素的“公爵”(看家犬)突然走失;报警器无缘无故的鸣响。这些都让瓦妮莎在恐慌中,渴求丈夫可靠的拥抱。理查德抱着她,一边温柔的安抚,一边暗叹计划的完美。文中写到爱犬“公爵”丢失的一段,描写的细腻,甚至几乎让我落泪。甚至怀疑作者真的有过宠物丢失的经历,并一度担心作者在描写这段的时候的心理状态。
在一个丰衣足食、不用劳作、万事如意的地方,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天堂。这里的人们每天吃喝玩乐享受生活,因为想要的一切都有。如果所有欲望,都得到满足的时候,欲望就会消失,自我在肉体中渐渐剥离。以失去自我代价,换来感官的极度满足,划得来吗。人是贪婪的,刺激不断升级,本我日益远离。
瓦妮莎觉醒的不算晚,她太明白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结婚之前,她白天是幼儿园老师,她给每个孩子起了昵称,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下班后在餐厅做兼职,跟同事友好相处,在社交中获得满足感。回到宿舍跟自己的好友萨曼莎一边吃中餐外卖一边追剧。婚后,这些所有的一切都消失了,理查德让她做了全职太太,甚至跟萨曼莎也渐渐疏远。空虚让她用酒精麻醉自己,日渐走形的体态跟婚前判若两人。人们觉得她遇见理查德是踏入了天堂,只有她自己清楚,其实她是从天堂坠入了地狱。
瓦妮莎在发现他丈夫处心积虑的谋划之后打算逃脱,但她深知理查德不会轻易放过她。所以她的计划是故意装成她丈夫不愿意看到的模样,装疯卖傻以及在大众面前出丑,并给自己找了个替身接替自己贤妻的角色。故事从此开始反转,在此不再多表。
瓦妮莎在逃离这场情感PUA中,无疑是成功的。她跳出了这场婚姻,并且给自己找的替代品,又因为良心的谴责,想要挽救替代品。瓦妮莎是纯粹的,完成了这场救赎。理查德最后也住进了精神疗养院。
理查德的爱,我相信是真的。我相信他抱着瓦妮莎说“有我在”的时候是真挚的,他的温柔、体贴也是发自内心。但是童年失去亲人的阴影伴随了他的一生,他太害怕失去,他的爱必定是沉重的,沉重到普通人无法承受,使人窒息。患得患失使人失去理智,害怕失去,结果必定是失去。
小说中的每个人,都有极强的目的性。好像剧本杀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任务,游戏才得以展开,包括理查德的姐姐以及替代品艾玛。我佩服女主的勇气,实际上对抗自己要多于她的前夫,现实中有几个人能放弃别墅和奔驰的诱惑飞到金丝笼子之外,即使笼子的门打开着。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大多数人是愿意坐在宝马车里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