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五日和朋友在食堂吃饭,她点的包子,我点的板面,是习惯。她说:“还记得我给你发的那篇有关面的文章吗?你这‘面条大王’也写写啊!”这一问倒是让我一愣,我为什么喜欢吃面?可能只是因为面做得再不好,也可以吃,更重要的是价格实惠。于是搜肠刮肚回想吃过的面,面里的小故事。
—— 题记
面里的一百分
一碗面,两个鸡蛋,一双筷子,就是一百分。这似乎是每逢考试的必备,妈妈会说:“快吃吧!吃了考一百分。”较真的我嘀咕道:“两个鸡蛋0是够了,可是这1还是多嘛!”妈妈说:“吃吧!真的管用。不信你问你爸!”我看看爸爸,他只是笑。第一次听我是当真的,想想一碗可以让你得满分的面,它已不仅仅是面而是答案,让人安心的答案。心里想着:这是一个天大的秘密,是妈妈的魔法!
然而事实上,我似乎从未因为吃了这样一碗面就得一百分,但是却越来越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我的面里是两个鸡蛋而爸妈的面里只有一个,我不得一百分谁得一百分呢?
疯抢牛筋面
高中食堂饭点的时候总是人山人海,营造出“僧多粥少”的景象,颇受学生欢迎的牛筋面更是供不应求,虽然牛筋面里没有牛筋可买到一碗牛筋面似乎比算对一道数学题更让人觉出“有付出才有收获”的真谛。
牛筋面就像粉条一样,晶莹剔透的,舀上汤,放上酱,再加上腌制的大头菜。这种做法在大学里也吃到过,但都没有高中时的牛筋面好吃,那才是真正的牛筋面哪!可是牛筋面并没有因为学生的喜爱而更加红火,反而在我们高三的时候因为“不利于学生健康”而被取缔,学生们怨声载道,似乎失去了一下课就冲出教室的动力。只得路过牛筋面窗口时深嗅一下残存的酱香味,日子久了,残存的酱香味都飘散殆尽,没有牛筋面的日子成了当时许多同学高三生活的缺憾。
兰州拉面的味道
在吃过的面中兰州拉面的味道是最具招牌特色的,“未见其面,先闻其味”,这味道说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总之兰州拉面就是那个味。
爸爸总说:“兰州拉面好哇!我那时候兰州拉面才多少钱一碗……一块……两块,手工拉的,一块面可以手工拉成好几根,牛肉也好,真好吃。现在的兰州拉面不正宗啦,不如当年的好吃。”所以吃兰州拉面的时候我总会想正宗的是什么味道?
拉面带给我惊奇是在大学,似乎是在中快餐厅。第一次见拉面师傅拿着面团,揉成长条,在手里一拉一叠,一拉一叠,反复几次,就是面条啦!真是好惊奇,不觉呀然一声,被朋友说:“淡定!”拉面师傅说:“你要多细的啊?”“这也可以?有多细?”“毛细。”“毛细是什么细?”“跟你头发一样细。”“那我要毛细。”等面拉好,出锅,盛到碗里,确实是很细,不过可不是像头发一样细。朋友说:“我看你以后就找个会做面的就行。”
微笑百事达
朋友请我在“红番茄”吃了人生中第一碗意大利面。那时候觉得20元左右一碗面简直不可思议,完全打破了一碗面应有的实惠。谁叫它是意大利面呢?
记忆中喷洒着番茄酱的面配合着刀叉出现在我的面前让本不适应这份高雅的我又觉出一份违和:面的标配不应该是筷子吗?不记得有没有跟朋友说,也已经不记得是怎样吃完了那一盘面,只记得一切都很新奇。传说中的沙拉味道也不怎么好,对我来说完全就像是一只兔子在吃草。可是这份新奇还是让我开心了很久,这在我的吃面史上也是重要的一笔。
不只方便面
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款再也没有吃到过的方便面。大学舍友曾在一起讨论过最好吃的方便面,虽种类各异,大家最喜欢的食用方式却高度一致:撒上调料干吃。而且大家吃完后的神圣仪式也是高度一致:舔舔手上的调料。谁能想到如花似玉的我们都曾如此豪放不羁?
我不能忘却的一款方便面是北京炸酱面,当时八毛钱一包,那时候的八毛钱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以买八根辣条可以吃好几个馒头。吃一包北京炸酱面可以满足好一阵子,怎么会有那么好吃的方便面?无论怎么吃都好吃,好吃到酱包配着馒头可以吃出山珍海味,别无所求。大学可以随心所欲买各种方便面,价格是好几个八毛,却抵不过那一个八毛带来的满足和快乐。
如果说方便面是伟大的发明,那么里面的调料就是核心技术。毫不夸张地说是“撒到哪里哪里香”,尤其是煮面条的时候放上,那才是一绝:既解方便面的馋又加面条的健康。对方便面上瘾譬如男人的烟瘾,明知不健康却还戒不掉。
错过的担担面
虽然喜欢吃面,但对各地的特色面知之甚少。已记不得从哪里得知四川特色是担担面,而且特别好吃,不过正宗的担担面很贵。听之,便记在心里,一定要尝尝。
那时候一位老师带着我们几个去餐馆吃饭,菜单上恰好有担担面,老师也没有吃过也想品尝一下。记得是白色的迷你小碗,碗里的面浇着辣椒油,不巧正好身体不适,不适宜吃辣,便与那碗担担面失之交臂。此后我向几位朋友唠叨了好多次“一碗没有吃到的担担面”,之后忘记在哪吃了一次担担面,但至今仍觉得未吃到的那一碗担担面才是最好吃的。
点赞鱼面
鱼面里面是有鱼的,不然对不起它40元一盆的价格。“我有一碗面,只缺一个你”的小文写得真好,还是在青岛大学报上,重点是集50个赞就可以吃一顿霸王餐,更重要的是在各路微信好友的帮助下第二天就风风火火地吃到了南京酸菜鱼面。
面对一盆面,忽觉“我有一碗面,只缺一个你”的含义不是给你撩妹或者撩汉子的机会,而是告诉你你一个人是吃不完的。清新的蓝色和粉色碗筷,滑嫩的鱼和面,配着香醇的豆奶,还有与你一起吃面的小伙伴,真好。
系不上的裤带面
仁园餐厅二楼的裤带面的确在用心做“裤带”,宽且长。没有汤,所以口味偏重,有些油腻,跟在麦凯乐吃的biangbiang面很像,只不过要比biangbiang面粗很多。面的名字就会让人有去看看尝尝的愿望。
吃面吃到现在才略有些失望地发现大多数的面都是配料不一样,面本身没有特别大的变化,“裤带面”最起码是在从面本身做了一点小花样,起了一个会让我莫名联想起陕北老乡的名字。
重庆小面里的花生
第一次吃重庆小面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来自重庆的舍友说不正宗。吃得最多的是仁园餐厅里的重庆小面,面里面的花生真好吃。面吃到最后还可以用筷子夹到花生,就会有一种“天上掉馅饼”的感觉,特别开心满足。
重庆小面量很足,吃完就觉得很饱,可能里面的花生也起到了饱腹的作用。吃过这么多碗重庆小面,一直都要微微辣,还会吃得大汗直流。吃不了辣免不了少许多爽快。
朝鲜冷面有点冷
朝鲜冷面是目前为止无福消受的面,可是周围的同学却很喜欢。舍友特地带我去吃的朝鲜冷面,我的反应让她有些惊讶:你竟然说不好吃!那天讨论起来觉得可能受不了里面的大蒜味,还可能是冰镇过的大蒜。
朝鲜冷面的面跟米线差不多,有大麦和荞麦(分不清楚),里面会放一个鸡蛋。关键还是在一个冷字上,是用冰冰镇过的。夏天吃会比较凉爽一些。
“面条大王”
不记得是在朋友面前吃到第几碗面的时候,朋友说:“给你起个绰号吧!叫‘面条大王’”于是我又多了一个绰号,一个愧不敢当的绰号。又有朋友好心提醒我说:“吃面的人忧郁。”不过好像她也喜欢吃面。能吃到好吃的面怎么会忧郁呢?
“人家那篇文章是到当地去吃啊!当然会写得好!”没有去当地吃面可能才会不开心哇。
——后记
无意间翻到这篇文章,没想到自己把吃过的面都记录下来了。如今我已经成家了,自然又多了一种面那就是老公做的面。知道我喜欢吃手擀面他就特地从网上买了手动压面的机器,给我做新鲜的面条。虽然没有妈妈手擀面的松软筋道但是却满含着令我感动的体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