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的教学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从最开始全面备课、练课走向讲台追求一堂好课的效果,到开始认识到学生认知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各不相同,琢磨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接受知识,到研究学生虽然能够听懂我们文字的意思,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没办法去落实老师的教导,这背后的成因是什么,如何帮助孩子改掉一系列成长中形成的坏习气,最终形成优秀人格的过程。我想说的是这绝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但绝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下,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给教育孩子方面焦头烂额的家长一点启发。
1. 关于拖拉
先来做一个孩子写作业的"素描",孩子拿起笔,从写下第一个字开始切换到了“写作业模式”,写到数学发现计算太麻烦,算两个数不对,写作业的热情一下子就下来了,转而内心想起一个声音“写作业怎么这么无聊,老师都是闲的么,给留这么多作业,就知道折磨我们 学生”,念头升起,注意力开始转移,“今个天真好啊,待会吃点儿什么呢,一会儿玩两把王者荣耀就好了”。就这么一念之间,孩子的能量自动切换到“白日梦模式”,这是内在抵抗作业带来的重复感和对于大脑能量消耗所做的无意识的转移。等梦醒回来,发现一个小时过去了,作业还是做的那几道。就这样一拖再拖,直到最后把作业做完为止。精力上消耗了不少,但实际上效率极低,长此以往自然被冠上“拖延”的帽子。孩子也会认为自己就是“拖延”,没办法,习惯养成,改也改不掉了。
但事实上是这样的么?孩子难道天生“拖延”?绝对不是,这是后天养成的不良习气。有可能在孩子学习起步的早期,家长和老师没有帮助孩子形成一个好的学习程序。比如,以写作业为例,写作业要提前预估好自己大体上能够完成的时间,在写作期间关闭手机和电视,禁止吃零食和人为的干扰,一心一意、全心全意的独自完成。其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家长要引导孩子去找工具,比如查字典和翻看笔记等,但不要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去操作,因为容易影响做作业的连贯性。一旦孩子按时完成,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比如给孩子多吃一点喜欢吃的东西,多玩一会儿,让孩子产生满足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外化的程序和奖励机制就内化成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品质。且形成孩子认认真真做事和独立集中注意思考的习惯。
如果孩子确实如上文中我所提到的到了初中甚至高中还没有形成好的作业程序时,家长和孩子都要及时补救,重新开始用正规的范式训练作业的完成方式。重点有:
1. 提前设定好完成时间(防止无限制的拖延)
2. 约定好完成的奖励机制(动力来源)
3. 排除一切外在干扰(进入静心状态)
4. 作业一气呵成(保证思维的连贯性)
5. 学会检查和使用工具(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自己执行,家长监督完成。允许失败和反复,鼓励孩子每一点儿微小的进步和提高。不能因为家长心急或者言语上的呵斥影响到孩子训练自己的信心。
2. 关于时间管理
先来做一个“假期一天”孩子的素描,早上睡到自然醒,8、9点钟起床,刷牙吃饭完毕,先看会电视或者打会儿游戏,待会儿约上朋友出去玩玩,有些孩子有补课,一补一上午或者一下午就没了,总感觉没玩够,没放松彻底,玩的时候心里还惦记着作业,写作业的时候还惦记着玩,惦记着爸妈说,惦记着写不完丢老师脸。一天下来,玩也没玩尽兴,写也没写出效果。这个累啊······
绝大多数的孩子心中,学生完成作业是天职。但很少有孩子意识到写作业的目的何在,是对知识点必要的练习和补充。现在老师留的作业很多缺乏选择性,比如哪些孩子的基础适合完成那些层面的练习,哪些类型题是哪些层度的孩子应该重点去练习的部分,哪些题目是孩子已经熟练掌握不需要去练习的部分。
有些知识点,同样的题目或者类似的题型,孩子一个学期下来连着作业练习考试复习重复不下20到30遍,所有的学生写同样的作业,这本身就是老师缺乏教育智慧的结果,需要孩子家长为孩子们发声,和孩子老师去交涉,帮助孩子去减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遗憾的是,大部分家长没有认识这个问题,认为什么作业都该完成,别人能完成的我的孩子也要做。时间长了,孩子没有任何的辨识能力,哪些知识点该重点练习,自己会什么不会什么,自己该怎么安排时间去练习自己的薄弱环节,时间全部白白流失在那些重复的基础的部分,思维没有得到训练和开发,想想就是一件痛心的事情。
上面这个问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对时间缺乏概念,多少作业要多长时间写完,自己的业余时间怎么安排,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哪些,自己的户外活动时间怎么安排,全部都是一团乱麻。有些家长为了帮助孩子安排时间,会给孩子设计好一个时间表,告诉孩子什么时间你做什么事情,这样就认为时间利用充分了。殊不知,时间管理和运用的核心与孩子的心智成长息息相关,孩子的内心感觉是舒服的、自在的、愉快的事情,她就愿意多花时间;孩子的内心感觉是无聊的、痛苦的、压抑的,她就会无意识的消磨和浪费时间。时间的体验与内在的价值观判断和潜意识的喜好有直接关联,必须要重视孩子个人的想法和感受,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建立时间感。
这里提出一些训练的方法,假期期间孩子的时间相对较多,可以和孩子提前策划出几件“大事”,比如出去游玩两次,每天有一些户外活动的时间,去一趟博物馆参观,去一次动物园等等,任何孩子可能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做的目的除了开阔孩子的视野也能多一些规划的概念,知道生活不是只有写作业。同时,落实每天的学习计划,这里要把作业的比重和体验“学科之美”的时间区分开来,很少有孩子对写作业感兴趣,但对于扩展视野,锻炼思维能力的活动却非常感兴趣。比如为了提高孩子的生物能力,可以给孩子看一些国家地理、Discovery等节目,同时提问孩子都看到了什么动物,对哪个部分的印象最深,观察到了什么。英语方面,可以去练习流利说或趣配音等软件,练习口语和听力。数学可以看一看数学的发展史,历史上一些有名的数学家的发现是什么,他们的成长背景是什么。诸如此类的基础之上,开发孩子的原始学习动能,而不是让孩子在担心作业能不能写完的恐惧里白白浪费掉一个假期的大好时光。
3. 关于玩手机
我接触过几个孩子,曾经因为玩手机,晚上不睡觉或睡很少的时间,导致第二天眼球充血,记忆力下降,学校老师讲的内容完全听不进去,学科学习甚至零起步的状态。这是比较极端的情况。其他的,有在假期连续半个月每天打游戏抱天,为了怕父母说,甚至躲到爷爷奶奶家里,每天吃饭睡觉都要人提醒,心瘾之大,让家长无奈至极,又无能为力。家长着急,又不敢深说,也不敢没收,还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孩子这么堕落下去。
事实上,这样的孩子如果在我身边生活一段时间一定不会如此。那我与这些孩子的父母会有何不同?我的处理方式又会是如何呢?
1. 放下责备和担忧之心。孩子爱玩手机实属正常,试问让哪个家长朋友放下手机待个一天两天会是什么感觉?估计也会觉得无聊、或者坐立不安。手机的功能非常强大,娱乐,影音,资讯,沟通几乎面面俱到,没有哪个人能够抗拒这种力量,它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孩子们喜欢或者过早的接触已成必然,与其如此,不如让孩子拥有一定的主导权和支配权。但玩之前要和孩子交代清楚,这个手机的费用出自于我,我有权随时收回手机的使用权。
2. 教会孩子用手机学习的方式。平时的教学,我也经常会用到手机,里面的APP学习英语非常方便实用,影音视频各种好玩有趣的练习方式,远胜于老师单调的一言堂,引导孩子不断发现学习本身的乐趣,而不是让孩子只知道玩游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孩子不能感受手机学习带来的益处和便利,注意力当然会更加容易被游戏吸引。家长朋友们很少有用手机学习的习惯,所以这一点很多时候都错过了,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3. 初期约定好玩的时间和赏罚方式,等孩子内化出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之后在完全放心的把手机交给孩子。玩的初期孩子很容易因为过于投入而忘记的时间,这时家长一定要提前约定好玩多久,到时间就把手机拿过来,在让孩子做其他方面的活动转移注意力。如果孩子自觉遵守要给予孩子肯定是适当的奖励,让孩子意识到玩是要有节制的。对于大孩子的处理方式,就是“契约思维”,一旦每天超出玩的时间段,就要在另外的时间里没收孩子的手机一个星期,之后在还给孩子。这样帮助孩子内化出时间和节制的概念,时间长了,孩子自己就知道控制自己玩的时间了。
4.关于人际交往
有些孩子,因为父母从小疏于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往往不爱说话,见到亲戚不爱打招呼,和同学在一起也就点头之交,之后就没有下文了。这样的孩子其实隐藏了很大的风险,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吃亏和被习惯性忽视,不知道为自己争取关注和权利。有这样孩子的家长也不要着急,但要着手做这样几件事情。
1. 学会给孩子做示范,孩子做不到不要责备,做的好要一定要及时肯定
2. 从自己和家庭做起,给孩子努力营造一个温馨有爱的家庭。
3. 学会示弱、学会赔礼道歉,给孩子一些表现和做好事情的机会,帮助孩子提升自信
4. 给孩子创造一些和同龄伙伴接触的机会,可以事先和孩子做一些提问或者角色扮演,把孩子可能会遇到的情况或者说的话事先让孩子了解一遍,让孩子做到心里有底,这样遇到生人或者不清楚的情况不至于因为恐惧不敢张嘴,失去了一次次锻炼的机会。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工程,个中问题需要仔细思考、深入剖析。同时要把孩子的人格和问题独立出来,不要因为孩子身上有问题就对孩子任意辱骂和呵斥,这就失去了一个个宝贵的帮助孩子更好认识自己问题的机会,也失去了一个个在问题当中发现自己,成长起来的机会。相信在家长耐心的帮扶下,每个孩子都能成长为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