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电视剧,有追明星,有看情节,有增长知识,有消烦解闷,作为一个资深吃货,看得是剧里都吃些啥,捧着屏幕舔着嘴唇直流口水。
《人民的名义》追到了30多集,心念念的并非剧情,每看一集,期待的是有没有更加好吃的东西,第一集就让我看到了曙光,赵德汉端着大海碗,吸溜吸溜着面条,振振有词地与侯亮平理论。
候亮平说“你可是够清贫的,一碗炸酱面就对付了”。
“中国的老百姓,可不都是这么过的么”
哎呀我去,这画面带来的酸爽滋味,瞬间腮帮子里的口水吧哒吧哒滴。
面条起源于中国,据可考证的关于面条的最早文字记录时东汉时期,并且在青海民和县发现了距今有4000年历史的面条,面条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一大发明,在是中原、西北的小麦高产区,面条作为主食,制作简单,食用方便,极具地方特色。
古代的中国把所有的面食都称为“饼”,面条因为要放在水里煮,所以又叫“汤饼”,《齐民要术》里有“水引饼”的做法:“细卷筛面,以成调肉汁,持冷溲之,水引,按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搓揉令其薄如酒叶,逐煮沸”。文中把面搓到筷子那样的粗细,一尺长,再在锅边揉搓至韭菜叶那样薄,放水里煮。这不就类似今天的面条做法嘛。
老北京炸酱面位列“中国十大面条”之首,去北京,不吃一碗炸酱面等于没吃过北京美食。一碗普通的面条,做成了经典,还编出了歌谣。
青豆嘴儿、香椿芽儿,焯韭菜切成段儿;
芹菜末儿、莴笋片儿,狗牙蒜要掰两瓣儿;
豆芽菜,去掉根儿,顶花带刺儿的黄瓜要切细丝儿;
心里美,切几片儿,焯豇豆剁碎丁儿,小水萝卜带绿缨儿;
辣椒麻油淋一点儿,芥末泼到辣鼻眼儿。
炸酱面虽只一小碗,七碟八碗是面码儿。
数了数歌谣里的配料,各类蔬菜10种,各种调料3种,歌谣里还不包括炸酱的制作方法。如果赵德汉真按照这个歌谣的方法吃炸酱面,那就是候亮平能一眼看出来的腐败了。
第一次吃北京炸酱面是在石头家里,石头的父母是地道的北京人,邀请我去家里做客,石头妈擀的面条筋道润滑,石头爸做的炸酱鲜香有味。石头爸说,炸酱中的酱料他习惯用六必居的,牌子好,味道足,搭配切成丁的五花肉特别有滋味。石头妈说,面条必须是手擀面,机器压出来的面条不筋道,面里拌着黄瓜丝脆生生,与面条的嚼劲相得益彰,爽口脆嫩可以解掉炸酱的油腻。
我想,一部好的电视剧,吸引人的不仅仅是跌宕起伏的剧情,演员精致的表演,还有一点就是剧中的人文情怀,地域特色,美食文化,更能吸引观众强烈的共鸣。
如果赵德汉能明白一个道理,过日子就像这炸酱面,虽然平淡无华但却有滋有味,那他还会不会走向人生无底的深渊呢。
我的炸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