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首谈儿子: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先做什么样的父母!
说到当下最红的主持人,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董卿吧。
2017年,仿佛就是“董卿年”。从年初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到刚刚收官《朗读者》,每一期节目大树老师都看完了。
特别喜欢她大气端庄的主持风格,经常会让我跟着节目捧腹大笑,感动的时候眼角也会湿润;还有她深厚的文学底蕴,这让我身边很多语文老师都赞不绝口,夸她一句“卿国卿城”也不为过吧。
事业的高速发展也让大家的关注点,慢慢地转向她的童年,她的父母,她的成长。就在不久前播出的《面对面》中,她穿着浅蓝的衬衫,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举止间却多了几分那种做母亲的女人才有的温柔和深情。
是的,这次她又多了一个身份——母亲。
这样的女人,才不会弄丢孩子的未来
1、你生孩子是为了什么?
2014年春晚之后,已经连续主持了13年央视春晚的董卿,做出一个身边人都不能理解的决定:离开央视,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美国南加州大学游学一年。可比这更让人吃惊的是,一直为事业拼搏的她,选择了要孩子。
当被记者问到时,董卿没有故作高深的思辨,也没有任何的矫情做作。她说,人对“永远”是有敬畏心的,很多事情是没有办法拖的,否则可能就会永远没有这个机会了。
是啊,这位40岁的女人,在拥有了事业、爱情之后,开始渴望成为一名母亲,这一切都水到渠来,一切都刚刚好。
确实当我们还年轻的时候,我们还意识不到时间的紧迫性,总觉得还有很多时间可以浪费,还有很多事可以等等再做,因为年轻,所以无畏。
可是时间有脚,它教会你成熟,也让你学会遵循某些自然规律,比如结婚、生子,甚至还会面对一些你曾不想对面的生离死别。
其实,真正让董卿下定决心的是她的母亲,母亲说,我不可能陪你一辈子,我希望在我离开之后,还有一个人依然能像我这样爱你,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父母眼里,生孩子不是为了让人生更加完整,而是等有一天他们老了,我们依然能够幸福。很多父母,不都是这么想的吗?
2、为了孩子,我要更拼命
孩子出生后,董卿的生活有哪些变化呢?初为人母,董卿还不能像掌控舞台那样照顾孩子,她从没想过,自己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孩子的吃喝拉撒,洗澡睡觉这些琐事上面。
她觉得这样的生活跟月嫂没什么区别,她反复问自己,难道只有陪伴才是爱吗?直到有天一个朋友告诉她: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自己先去做一个这样的人。
她不想孩子以后,会因为溺爱而变得自私,不独立,她希望孩子变得努力上进,所以她压抑自己的情感需求,去打拼自己的事业。不同的是,这次她更敢冒险了,也更努力了。
《朗读者》这档节目流程复杂,即使是有经验的人也不敢说肯定能办好,而董卿作为独立制作人,遇到的艰辛可想而知。
就像她说的,那种感觉不是失望,而是绝望,无数次都出于奔溃的边缘。
经常到凌晨两三点还睡不着,坐在家里的地板上,想这些困难该怎么解决,等到了天亮,还是会面带微笑地出现在临时办公室里,然后开会,告诉大家选题是什么,内容有哪些……
再累她也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全职妈妈,即使她的家庭有这样的条件。
因为她不想自己的世界只有孩子,同样也不希望孩子的世界只有她,她只是希望自己能更加努力,更加勇敢,给孩树立一个榜样,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
3、孩子终会活成我们的样子
聊了很久,记者也开始八卦了,她问董卿:你这么温柔,很难想象你发脾气的时候也会摔碗,推搡父亲。
董卿解释说,父亲一直是个很固执、严苛的人,他无法接受我去学校进行文艺表演,比如唱歌、跳舞之类的事,在他看来都是浪费时间,不如老老实实的看书,这也经常会引起父母俩的顶撞。
玩笑归玩笑,当记者问到父亲的严苛对你有什么影响?董卿忽然表情很严肃,坚定的说:他让我现在做事都“事无巨细、要求严苛”;而现在,我影响着我自己,将来估计也会影响到我的孩子。
而且,董卿酷爱读书也受益于他,毕业于复旦大学的父亲,还是个爱书之人,每年寒暑假都会给董卿开列一个书单,这才让现在她出口成章,腹有诗书。
经常有学生家长很头疼:孩子不爱看书怎么办?我都会旁敲侧击的问你们,平时有没有阅读习惯,喜欢看哪些书?得到最多的答案是,太忙了没时间看。
说实话,我们如果自己都不爱看书,然后要求孩子能废寝忘食,这几乎不可能,因为孩子既是我们的镜子,还是我们的影子。
董卿曾在节目中说过,回忆是时间的礼物,朋友是陪伴的礼物,而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
孩子这份礼物教会我们成长,就像著名科幻学家阿瑟·克拉克说的,我永远都没有在长大,但我永远都没有停止长大。
在养育孩子的路上,我们一路前行,直到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