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曾国藩,年轻时天资并不聪颖,跟他同时代的那些有名的文臣武将相比,显得智力平平。
曾国藩少年时,记忆力不强,背文章需要很长时间。
曾国藩14岁那年的一个冬天夜晚,他在油灯下读书,看到一篇内容很好的文章,想把它背下来,可他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背得结结巴巴。
这下急坏了他家的一个“梁上君子”,他等了大半夜,曾国藩迟迟不睡,他无从下手。
眼看天都要亮了,他啥也没偷着,还挨了一夜冻,气不打一处来,从梁上跳对曾国藩说:“我都会背了,你还背不了,笨成这样,还读什么书啊!”
他说完流利地把古文从头到尾背了一遍,然后一脸激愤地扬长而去。
这个故事也许有点夸张,曾国藩自己也曾对家人说过,他年少时,不擅长背书。
他虽然读书很慢,但他读书很认真,没弄懂上一句,绝不读下一句,因此一篇短文需要很长时间。
他一生勤奋读书、下足了“笨功夫”,积累了可堪“匡时救世”的渊博学识和丰富经验。
走入仕途后,他官运亨通,十年七迁,连升十级,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认为:“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读书人要有远大志向,这是决定读什么书的问题,有识就是要谦虚谨慎,不夜郎自大,有恒指读书要有恒心,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在京时期,曾国藩虽已有显赫地位,他没有放松学习,他早晨起来温习经书,早饭后读史书,下半日阅读古文。每日共可看书八十页,皆过笔圈点。
行军打仗时,他也利用战争空隙来读书。周围乱哄哄,他却读得津津有味,无论条件多艰苦,他都能够找到读书的乐趣。
曾国藩读书很讲究方法。曾国藩说:“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他认为读书要广泛涉猎,什么样的书都要看,看书时要抓紧时间,提高阅读速度。这
自己选定要读的书,一定要从头到尾读完,不要随便翻前翻后,一部书没有看完,不要改读其他书,这就是指现在的略读。
除了大量的阅读以外,曾国藩还十分注重精读。
他认为有些书需要高声朗诵,感受文章中雄浑豪迈之气,而有些书要潜心低吟,仔细品味才能体会文中深远的意境。
对于这些作品,最好还是熟记于心,只有这样才能领悟道理,在自己写作时,才能把其中的精华自然流露在自己的文采当中。
曾国藩认为 ,大量阅读的同时,对于书中那些有心得或是疑惑不解的地方,“写”出来。他每天饭后写字不下半小时,这实际上相当于做读书笔记。
至于读书的最后环节“作文” 。曾国藩认为读书要和写作相结合。
每一个人只有常作文章,才能把自己平时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成自己的学识,思想才不至于窒息,考虑问题才会全面,才能细致入微。
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通过写日记进行修身,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每个月必须做诗歌或短文数首,用来检验所学是多还是少,所培养真气是否充盛。
曾国藩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使自己进入“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意境当中。
所谓涵泳,每天的读书量不要太多,也不能太少,循序渐进,要像春雨滋润着鲜花、渠水灌溉着禾苗一样,润物细无声。
泳者,是指人们读书的时候不勉强,出于真正的喜欢,要能体会到如鱼得水那样畅快淋漓。所读的书才能深入骨髓,融入血液。
曾国藩主张读书不能不求甚解,不能盲从。对书中所讲的道理,读书之人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联系自身的实际,逐步加深理解。
他在读《通鉴》时根据自己的经验,把不可信的地方都用笔标出来。
即使对历来史家最推崇的《史记》 ,曾国藩认为人们在读它的时候也应该用实际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它,切不可盲目崇信。
曾国藩推崇理学、汉学,嗜好古文,对经济之学又情有独钟。长期的勤奋努力,使他在各个方面都卓有成就。
对古文的钻研,使他的诗文为一世所称颂;对理学的崇信,使他成为世人楷模;对经济之学的探求,则使他的军事政治才干鹤立于朝野之上……
曾国藩一生写下许多著作: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训》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这些书收在《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
由此可见,曾国藩的成功无不得益于他一生勤奋好学,曾国藩努力读书是后世的榜样。
从他身上我们明白了一个人即使天赋不好,也能够通过后天努力,成就一番事业。
西汉刘向曾说:“书尤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话千真万确。
曾国藩的成功就是对这句话有力证明。希望爱读书的朋友,要把读书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