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的时候在一篇文章里读到关于《自卑与超越》的介绍,恰好自己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于是买了一本回来准备看一看。因缘际会,19年初我知道了正面管教,才发现原来正面管教的源头就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英文名叫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读完了以后我认为这本书的英文名或许更能比较全面地代表书中的内容,而自卑与超越代表的是阿德勒本人人生发展的核心内驱力。阿德勒生活在100多年前,但他说的每一句话,似乎都可以回答当下我们正在关心的问题。
书中提出了人生所面临的三个根本性问题,并回答了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从个体一惯性的生活风格出发,揭示每个个体的区别于他人的特征。继而从早期记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职业选择及爱情与婚姻等人生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和生活的核心方面,来阐释个体的生活风格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通过家庭和学校教育引导孩子突破自我限制、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看完这本书,提炼出了以下四个方面,对自己的人生修炼及子女教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人生三大制约与三大问题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的人生都存在着三大制约。第一,我们只能生活在资源有限的地球上,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我们的发展必然受到地球资源的限制;第二,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生活在群体之中,需要与他人合作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得以延续;第三,人类有男女之别。这三大制约引发出人生的三大问题,大致可归为职业、社交和两性三类,即如何在资源有限的地球上生存和发展、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与人分工合作、如何拥有幸福的爱情与婚姻。
一个人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反映他对生活意义的理解,阿德勒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如果一个人能意识到这一点并践行,以合作的姿态与他人相处,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他人交流,对社会和他人感兴趣,为他人考虑,而不是只关心自己的利益,那么他就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与他人友好相处,拥有和谐的爱情和婚姻。阿德勒认为,我们对一个人的最高要求和最高荣誉就是,在工作中是一个好员工、在友谊中是一个好伙伴、在爱情和婚姻中是一个好伴侣,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合格的人。 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回答这三个问题,做一个合格的人,而对下一代的教育,目的也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二、个体风格的一致性
一个人的生活风格会贯穿他的一生,个体的所有情感和思想则会和他的生活风格保持一致。生活风格决定了一个人对自身生活经历的解读、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以及对周围环境做出的具体反应。
个体说过的话、有过的想法、体验过的感觉等等,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在所有的心理表达中,记记是最本质的,保留在早期记忆中的事物,一定是与个体的主要人生兴趣密切相关的,记忆代表一个人对环境和事物的理解。梦也是生活风格的产物,梦中的情绪和感觉、梦中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与现实是一致的。
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如同诗歌一样,是在最深刻、最复杂的创作。如何了解一个人的生活风格,需要细致入微地观察和分析。无论是作为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还是作为老师了解自己的学生、或者心理学家要了解自己的患者,都需要抱着平等友善、真正关心对方的态度,去观察他的外在行为表现以及内在的心理活动等各个方面,才能真正地理解对方的生活风格。而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只有真正了解了孩子的人格特质,才能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引导他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
根据阿德勒的观点,个体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在四五岁时就已初步形成,而这一过程是在摸索中完成的,也是不断动态变化的。从最初的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都起着帮助个体形成独特的生活风格,并不断巩固、修正的作用。通过教育,让孩子学会平等待人、变得独立自主,并能够在社会工作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母亲是孩子通往社会生活的第一座桥梁,母子/母女关系对孩子的人生意义深远。作为母亲,第一个任务是成功建立起同子女的亲密关系,第二个任务就是引导孩子把兴趣拓展到母亲身上,并随着孩子的成长,继续引导孩子去关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让他学会关心家里的其他成员、同学、朋友等等。母亲首先要给孩子第一次信赖别人的经历,然后准备好将这种信任和友善扩展开,让它延伸到整个社会。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婚姻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孩子对婚姻和伴侣的概念、对社会的理解和认知,最初就来源于父母。一个没有统治者的家庭才是真正团结合作的家庭,在孩子的教育问题生,父母双方必须达成共识、共同努力。
学校教育中,老师也应该扮演母亲的部分角色,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引起孩子的关注和兴趣。老师必须要发自内心地关心孩子,深入地了解孩子,发现孩子的问题并帮助孩子的父母一起来纠正。没有这种关心,教育就无从谈起。
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意识到,兴趣是影响个体心理功能发展的首要因素。要通过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是什么,并尽早培养兴趣。进而通过他的成长经历发现其职业兴趣所在,并引导他根据兴趣来选择职业,让孩子及早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定位。较早地有了定位,个体的整个人生道路都会顺畅、容易很多,少走一些弯路。
天才往往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了解了自己的兴趣,并积极地进行相关的训练和学习。很多杰出的人,并不一定有非常优秀的遗传基因,而是依靠永不消减的兴趣以及夜以继日的训练。无论家长还是老师,发现了兴趣所在以后要引导孩子勇敢追随自己的兴趣,并通过广泛的训练来培养自己的能力。在一件事情上建立起来的信心,会让一个人在其他事物上也充满信心。如此,便开始了一个正向循环,让孩子始终对自己充满信心、从不犹豫、也毫不退缩,而不是相反。
四、突破自我限制
阿德勒说,个体产生的那种“问题永远无法被解决”的无力感就是自卑情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个体可能存在某些缺陷,但真正影响其发展的,并不是生理缺陷本身,而是他们对缺陷的态度、日后的成长和教育经历,以及他对环境和自我的理解。
自卑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自我设限以及对失败的恐惧,而自我设限将限制个体的发展。自卑的人会下意识地用一些代偿性行为来掩饰,进而让自己产生优越感,却对真正的问题置之不理,终日沉迷在自己营造的虚幻的优越感中,这种优越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教育最大的障碍并不是孩子实际的能力存在极限,而是孩子给自己设了限制。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增加孩子的勇气和信心,改变他们对自我的消极看法和束缚。并教会他们努力训练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将困难变成成功道路上等到被征服的台阶。
只有当一个孩子愿意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愿意去关心自身之外的事物,而不是始终只关心自己时,他才可能成功弥补自己的缺陷。如果只是想摆脱困境,反而会不断堕落。只有当他们面前有一个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而这一目标要比挡在面前的障碍更为重要时,他们才会继续勇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