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有个广为流传的段子,说的是两个东北人的沟通方式。A:“你瞅啥?”B:“瞅你咋地!”A:“再瞅一个试试?”B:“试试就试试!”这种沟通方式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两人肯定会因此恶语相对,甚至大打出手。这种沟通方式我们称为“暴力沟通”。也许我们大多数人认为只有殴打才算暴力,却没想到伤人的言语也是暴力,以至于我们经常会在生活工作中对其他人施加这种暴力,引发他人的痛苦。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善呢?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非暴力沟通》。作者是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他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学会非暴力沟通能起什么作用呢?非暴力沟通能够:
■ 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
■ 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
■ 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
■ 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
■ 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作者提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
父母应该都会碰到调皮的孩子将房间弄的很乱,大多数父母会将孩子臭骂一顿,或者是自己去默默的收拾,一次两次还可以忍受,次数多了也难免会对孩子发脾气。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一个运用非暴力沟通方式的母亲是这样做的。
首先她观察到了房间很乱,然后对孩子说:“我看见房间被你弄的很乱,我现在的心情很糟糕,我想我需要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这句话就包含了非暴力沟通的三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最后母亲说:“你是否愿意将房间整理干净呢?”这表达了请求。最后孩子乖乖的将房间收拾干净了。
这位母亲清楚的说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借助这四个要素诚实的表达了自己,这是其中一方面。非暴力沟通的另一个方面是借助它们关键的倾听。我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你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为了改善生活,你的请求是什么……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其实非暴力沟通的基础是一些沟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们也能使人乐于互助。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们借助已有的知识,让爱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