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中国的宿命,元末那场轰轰烈烈的大起义,似乎就是为了把朱元璋从社会最底层、最不起眼的角落颠簸出来,让这个原本的不可能变成可能,把中国置于一个农民的粗糙大手之中,看他如何摆布。
事实证明,在这块广阔而贫瘠的土地褶皱里,曾经掩藏了无数才华璀璨的生命。这个因为绝对偶然从底层走出来的农民,向世界证明了他生命不平凡的热度和力度。
【正面】
朱元璋才华横溢,他从大字不识一筐的半文盲佃户,在行军打仗的间隙,自学读书写字,到后来居然能和大臣们讲经论诗,也能舞文弄墨,写正经八百的骈文,而且写的还颇像那么回事。
在历史帝王中,他的诗作也算不错,粗朴豪放,灵动十足,如这首《咏雷竹》;
雪压竹枝低,虽低不着泥。
明朝红日出,依旧无云齐。
不过文字才能对一个开国帝王来说,毕竟只是装饰点缀,他真正的才华是在军事政治领域。
在群雄逐鹿的过程当中,他表现出来的勇气、眼光、魄力、坚韧是他人所不能及的。在他传奇般的军事生涯中,杰出的大局感以及细节问题上的精良同样让人叹服。
他做事天生分寸感强。精明狡黠又有主见,能当机立断。他夹在陈友良和张士诚两大强敌之间,审时度势,抓住时机,各个击破,奠定了坚定天下的基础。北上中原时又能独排众议,避敌锋芒,利用敌人内部矛盾,直取虚弱之处,先剪枝叶,再挖老根,强攻与招降并用,迅速底定天下。
当他终于削平群雄,登上帝位,由一个赤贫的农民一跃成为天下之主时,他没有表现出一丝慌乱和底气不足,他敢想敢干,大刀阔斧,对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政治架构,大砍大削,对帝国人民的生活进行全方位的强悍干涉,毫不客气的把自己的个性因素有力的标记在大明社会的方方面面。
这个半文盲皇帝,31年间建立了一套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在内的详尽周密的国家体制,这一套体制影响了中国社会整整543年。
两百多年后,顺治皇帝仍对此钦佩不已,康熙帝叩拜明孝陵,亲笔御题:治隆唐宋。
朱元璋在农民戒备心理的支配下,贯穿明初政治的一条主线就是“保家守业”。基于这种心理,从土地里走出来的朱元璋开始用管理一个村庄的方式管理国家,而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有了一定层级结构和分权体系的中国社会,在他的治理下变成了一个大村子。
【侧面】
他取消丞相制。让天下所有的大小官员都直接向他负责;为了严格限制人口流动,他亲自制定了路引制度,也就是通行证制度;他借屡兴大狱之机,以种种借口把全国的豪门巨富杀的所剩无几。
他精心策划的数次巨案,有效的清洗了当时中层社会几乎所有智商较高、权力较大的人。原因很简单,担心他们的才智对他的家业构成威胁。宰相胡惟庸一案诛杀3万余人,武将蓝玉案诛杀2万余人。这两次屠杀,朱元璋把满朝最有实力、最有能力的文武大臣基本杀光了。
在大屠杀的同时,朱元璋又发明了骇人听闻的酷刑,种类之多,花样之多,用刑之奇特之狠,为所未闻。
当他从社会最底层爬到最高端,他终于可以一舒心中怨气,任心中的恶意肆意流淌。他显然在折磨他人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某种快意和满足。
从远处看,朱元璋勤政、自律、节俭、智力发达、雄才大略。拉近距离看,作为佃农的儿子,他把狭隘的农民意识充塞到整个帝国空间,乡野文化的粗朴有力严重冲击了中国文化宽容优雅的高贵气息。刚刚想要抬头看世界的中国经济,在粗棒打杀下重又缩回了脑袋。
从此以后,这个既有雄才大略又愚昧野蛮的农民帝王,阴魂缠绕了这个民族数百年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