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这个时候本应该坐在飞机上,飞向故乡,想来这个点应该快到北京转机。这一切都在想象中,也许今晚的梦就是跟这个相关。
以前圣诞节的时候幻想着飞回上海,在上海分部工作一个多月,然后顺道飞去日本玩一个星期,再回到湾区上班。那时候想得太好了,好到其实那根本不会是真的。人们梦想得那么好,可有的梦注定要碎,又何必去做呢?那时幻想如今快活的我,像是在做梦,可现在依旧在等入职的我,感觉像是置身与另一个人的梦中。
按说现在应该没什么心事,反正入职只是时间问题,无非等待这个过程本身有点漫长,尤其是在这非常时期。可我就不能闲下来,而且这一闲,都超过了高考那年的假期长度。不劳动,又不能外出,也没有考试的压力,什么东西越多就越不懂珍惜,如今轮到时间。尽管我赋闲期间看完了好几本书,其中两本还是百万字级别的巨作,也看完了不下三部连续剧,自学完初等数论,努力学习日语,甚至作为一个音乐白痴竟然练起了《土耳其进行曲》,作为一个不懂生物的人种起了作物,总之无所不用其极,为的就是让自己劳动,只有劳动才能有所收获、才能体现价值。
这段时间真是很奇幻,可惜我的厨艺早就不用再练了,不然我会更充实。每天差不多九点能醒,在生活这个循环群中重新开始,早饭后照料农作物新长的嫩芽,一开始是一丝绿色,像是害羞胆怯的婴儿躲在土里窥视着这陌生的世界。过几天就已经长出毛茸茸的茎和叶,好像婴儿在父母的不经意间就已到了上学的时间。我总在幻想它需要多久能长出果实,培育果实会不会像母亲分娩一样艰难,又好奇种出来的菜到底味道怎么样,我希望它充满了爱的味道。为此,我存着每天的淘米水,偶尔还会浇灌以用剩下的肉汤。我不懂植物到底需要什么,但也从书上看到给植物教牛奶、听音乐,虽然不晓得是真是假,但万物有情,幻想着植物明白我们的用心。不到一个月,后院被我和房东种下了不少植物和蔬菜。
随后在B站听一些日语教程,随后翻几页书,十一点准备午饭。没什么特别想做的,能做菜一个月不重样的我,似乎也不想一年前那样充满热情,一来没什么重大节日,二来也没什么人会共同品尝这份喜悦。饭后的时光就是听书,那样我可以来回在房内踱步,当是饭后消化,也好动动筋骨,真可怜,只能以这种方式锻炼,不过养身应该更确切。
余下的时间,要么就是看视频,要么就是看小说,要么就是学数学,实在无趣的很。而在工作日,股市开盘,无论是熔断还是创纪录的大涨,都让我心神不定,有限的能力去应付无限的欲望,只会如坠入沼泽越陷越深。
我希望我能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人,可现在我的意义何在?每天都是机械的,也是恍惚的,好像时钟里的齿轮周而复始地旋转。有工作才能有尊严,才能养活自己。这段期间,见证了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精神,也目睹了西方世界的目空一切和自以为是,大概是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问题,越发讨厌程序员这一物种。写出来的程序能帮到人类什么,充斥这太多的广告、金钱,也帮着世界传递太多的信息和谣言,社交软件和媒体口无遮拦,搅得乌烟瘴气。灾难来临时,既不能上前线医治生命,也不能客观地开启民智,一台电脑就能随时随地工作确实方便,但如今它的价值却不如外卖小哥。我总会开玩笑地说,如果我是医生、警察,倒在抗灾的战争中,死得其所,犹如飞行战士血洒天空、航海勇士命丧大洋。医生倒了,我们会歌颂医者仁心;警察倒了,我们会称赞维护正义与和平;老师倒了,我们会致敬传道授业解惑;可程序员倒了,我们只会唏嘘996的过劳死,活该!如果我能将程序的技能用于医疗、教育、纯科学,我愿放弃在硅谷的高薪工作。
最近几个月,聊天最多的是房东的岳母。也意外地发现了我的聊天能上至退休老人,下至学前儿童。阿姨不算是高学历,但有修养、文化和见解。都说隔代教育不好,但我看到的是阿姨有自己的教育理念,而且很上心,但看得出她很为难,再怎么说,孙子不是她的儿子,学习、生活习惯上的教育并没有实权,除了帮着家务活,其它的很难、也不方便插手。由此也仔细想了中美教育。
未出国前我也是个崇洋媚外的主,极度反感应试教育,但从目前所谓人工智能的角度讲,模型的训练其实也是题海战术,只是没想到,把一切都0/1化的计算机,能更快更好地解决一些问题,可拥有更高智能的人类,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习得,而如果孩子不得要领,就绝对比不过那些机器。也是赋闲在家的日子里,我才明白美国的初等教育有多随便,学校时间其短不说,老师也未必真的尽责,虽美其名曰保持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但如同培育植株,刚发芽就任其自由生长,而不管土质情况、水分含量、光照长短,恐怕也很难长得健美挺拔。
创造力需要保护,也需要引导,还需要基于合理的逻辑。都说经验主义教条,但问题是你如何运用经验,如果只是一味地守旧、固执而僵化,固然要批判,可当学得越多,经验越丰富时,可以从中感悟出一些核心本质,灵活地运用已知的经验去解决、改善未知的问题,这就成了一种创造力。而从我自学钢琴的过程中得知,如果单手的演奏生疏,就不可能把旋律和和旋揉捏在一起,简单的技法未熟练之前,对更有挑战性的指法就只有望谱兴叹的份儿。事物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演变的,学习也不会一步登天,不然初中的物理就会直接教更准备的相对论而非牛顿运动定律。所以从这个角度,我反而赞成中国繁重的基础教育,而且永远不要小看人的学习能力,况且孩子小,学习能力更强。
然而,唯独不敢苟同的是社会上对于学习的风气。学习成绩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考100分和90分就是差了10%的能力吗?在我看来,任何一项任务,能完成80%就算是达标,过分的吹毛求疵只会扭曲孩子的天性、热情和好奇。与其着眼于离散的分数,不如看重连续的进步和习惯的养成。分数只是一个标杆,它绝不能左右一个人漫漫的人生之路。很多人在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后就疏于学习、放弃思考,稳定的工作、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慰日子很舒服,但也往往会埋葬一个人的斗志和世界观。
而我想这可能是有时代的局限性。我们的父辈经历了中国黑暗的十年,他们受教育程度有限,矫枉过正的教育也不必全听,就好像高中时候很多同学都抄作业,为什么?因为必须要完成那些无聊的作业,如果都掌握了,还需要练习吗?为什么不把宝贵的时间花在更重要的事上?回想起来,中学的教育其实非常低效,高中也不过两年,因为第三年都是在做题,为了10%的提升,却需要多花100%的时间和精力。中学的格局太小,因为高考只考那么几门,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是现代的科举制。然后进了大学,甚至更后的日子里,尤其是名校名企,以为那是人生巅峰,其实反而坠入了谷底。人生就是需要不断跌倒,不断掉坑,才能真正有所收获,这就是为什么我初中那些本来学得不怎么样的同学,现在感觉上跟过往不一样,大概他们是从生活中有所感悟才成长至此吧。
所以我有时会幻想,到了二十年后,我们这代人的孩子上了中学,时代应该会大不一样。受教育程度的普及,会使整个社会有大的改观,也许那时候的路更宽了。我也会想,那时候,中华民族会更强大,而现在我们就不怕任何一个国家,那时候,世界的中心会重新回到东方,而不是那些强盗起家的欧美。
一年前,我半年内第三次去纽约,为的是蓉儿,可那次太伤心了,精神压抑恍惚了大半年。最近闲得恍惚起来,也不知不觉来到五月。整个一年都挺恍惚的,仿佛时间是在一哭一笑中逝去,可看似浑浑噩噩,心里却最亮堂的。都说三十而立,我离那阶段还有35个月,但感觉内心已经被打磨成型,我还是很满意这个成品。说不上什么心情,也许有点像忍耐、等待完的基督山伯爵学会宽恕和放下时的心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