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5星期五


《中国企业家》杂志做了一篇关于短视频平台快手的封面报道。文章提到,截至2018年12月底,抖音的日活跃用户已经达到2亿,而快手的日活是1.6亿。关于这两家短视频平台的竞争和比较,一直都很受关注。

在采访中,快手联合创始人程一笑对抖音的后来居上“略有一些惊讶”。程一笑惊讶的地方在于,他没想到,聚焦在内容消费者这一端的短视频平台,也能做得这么好。与之相反,快手的定位则是,属于创作者,“是记录和分享生活的场所”。

抖音早期崛起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平台上出现了大量高颜值年轻人制作的音乐和舞蹈短视频。而快手视频的精美度则要欠缺一些。

除了在内容上的区别,抖音和快手这两个平台,在对待创作者和内容消费者上,也有不同的偏重。快手的机器分发,会不断调节排序,让更多人发布的视频有曝光机会,以避免总是少数精品内容被置顶。而抖音的算法逻辑是,要把流量源源不断输送给最受欢迎的内容,一个视频观看的人数和点赞的人数越多,就越能得到推荐,从而被更多人看到。

文章说,从平台的功能上来看,“抖音像媒体,快手像社区”。不过,尽管程一笑已经意识到了,短视频内容消费者端也有巨大需求,但是他仍然希望,快手在内容消费杀时间方面的属性弱一些,记录的属性强一些。

以上就是快手联合创始人程一笑眼中,快手和抖音这两个短视频平台的区别。

对于民国时期,我们能听到各种各样的评价。喜欢民国的人,说它思想活跃,英雄大师辈出,是中国现代文明的奠基时期。就连民国的普通人,也有种特殊的风华神采。不喜欢民国的人,说它荒唐残酷,天灾人祸横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乱世。仔细分辨,这两种说法并不是针锋相对的,所说的只是一个时代的不同侧面。

这本书所讲的,是一个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真实的民国。它将这个时期称为“银元时代”,也就是银元流通的年代。从货币制度上讲,银元的通行时间,是清末光绪年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但由于战乱等原因,民间私下使用银元一直延续到四十年代末。从空间上讲,本书以银元的流通为背景,翔实生动地记录了当时上海的经济生活和三教九流的人物。

本书作者叫陈存仁,是三十年代上海有名的中医师。他办过中国最早的卫生保健报,主编过中国第一部《药学大辞典》、《中医师手册》等中医书籍。在1928年,当汪精卫推动废除中医时,他曾担任全国请愿代表,阻止了提案通过。但这本书主要不是谈医药,而是以个人回忆录的形式,记述了他所亲身经历的上海经济社会,以及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

陈存仁因为名医的身份,能够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士。他虽然不是职业作家,但一辈子笔耕不辍,还向朴学大师章太炎学习过经学和文字学。除了文字流畅饱满,他的记忆力和材料收集能力也特别强,这让本书具有特殊的社会学和经济学价值,是了解民国社会的有益文献。陈存仁是公认的旧上海专家,80年代那部有名的电视剧《上海滩》,还请他出任特别顾问。因为,从黄金荣、杜月笙这些黑帮大亨,到普通的上海“白相人”,他都有过近距离接触,深知底细。 2000年后,本书和他的另一本《抗战时期生活史》在中国出版,一直深受读书界的好评。

这本书采用的是自传回忆的形式,用自身回忆、记人记事这些专题,分成了二十个章节。读自传也是要小心的:我们读到的,可能是作者真实的回忆;也可能是他想被人知道的自己;或者仅仅是他想象中的自己,这需要详细甄别。所以,我的讲述,还是以陈存仁的客观记录为主,具体从三个方面,来为你讲述银元时代的上海。

第一是银元时代的经济生活。我们具体说说银元是什么,以及有关的金融背景和货币历史。

第二是银元时代的经济活动。一起看看大上海的弄潮儿和冒险家们,是怎样在这个银元时代里造就了龙蛇混杂、光怪陆离的魔都。另外,说起民国人的特殊风采,我们也可以从当时人们的经济信条里找到佐证。

第三是通过这本书的材料,我们还可以观察出近代上海城市和商业的发展轨迹。说说上海的民族金融、工商等行业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地成长壮大起来的。

第一部分

下面,咱们就进入第一个话题:从一块叮当作响的银元,说说民国的货币制度。

今天,银元和铜钱一样,都属于收藏品。如今的一块银元,价值取决于年代和版本,成交价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本书里写道,袁世凯的二儿子袁克文,手里有十枚袁世凯复辟后没来得及发行的“纪念银元”,这种孤品,更是藏家们梦寐以求的。但在民国时代,任何时期、任何国家铸造的银元,币值都相等,因为它就是流通中的货币。

中国最早的银元出现在咸丰年间,是商人们为方便计重,手工打造的银饼子。墨西哥铸的鹰洋流入以后,中国也开始大量制造银元,制式从光绪年间的“龙洋”,到民国时期的“袁大头”“北洋龙”。每块银元的规格,都是按照旧制十六两,含有七钱三分银子。

除了银元,当时还通行过其他几种小面额辅币:一种叫“银角子”,也就是南方所说的“毫子”;另一种叫“铜元”,老北京称为“铜子儿”。值得注意的是,铜元与银元的换算不是十进制,而是根据牌价随时变动的。在物价稳定时期,1枚银元换128枚铜元,后来逐渐超过了1:180。为了统一兑换标准,民国中期发行了十进制的货币。新的银角子含镍比较高,就是今天“一角钱”的前身,一枚铜板也就是后来的一分钱。

当时,外汇牌价也是和银元进行兑换的。三十年代初期,一块银元兑换1.6日元、0.33美元。所以,你看出来了:银元既是硬通货,也是本位货币。也就是说,其他货币和资产会波动,而银元的价值是锚定不变的。之后,当民国发行纸钞法币时,最初也是和银元1:1兑换,但是不出几年,就开始不停地贬值。而在民间,银元在私下交易中的价值,却保持着基本不变。法币的这个戏剧化命运,我们几分钟后再讲。

好,关于什么是银元,我们做了简单介绍。再谈后面的话题,包括今后你再接触民国时期的材料,就有一个货币单位概念了。那么,你的下个问题一定是:当时的人一个月赚几块银元?一块银元的购买力到底是多少呢?

这就要感谢陈存仁了,他对各个时期物价的记载,非常详尽,可以说是不厌其烦。

先来说收入问题。1915年前后,上海商铺的掌柜,也就是经理,工资是8元,普通职员是4-6元。到30年代,经过几轮物价上涨,底层贫民的家庭月收入在10元以下,普通工人和小职员的月收入在10-20元之间。一名中学教员或银行职员的月薪是30元左右,一名普通医生的月收入是4、50元,这就是当时的中产阶级了。上海的物价和收入,是全国最高的。同时期的北平,大学教授的收入在80元以上,这可以支撑一大家子的体面生活,过有用人、有车夫、住大四合院的生活,而且每月有结余。而国民党在地方上的税务官、海关稽查等肥缺的俸禄,可以达到2、300元,这就属于权贵阶层了。一个小康家庭,包括房产在内的家产在1000块银元左右。上海历来是富人云集的地方,一位经常被报纸炒作的富豪去世时清点财产,折合成银元是二三十万。

咱们再来说说物价和消费。陈存仁详细记录各个时期的物价。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里,银元是很大的面额,轻易不会动用,日常使用的是银角子或铜元。1915年前后,一碗上海人常吃的大排面,只要4枚铜元。做一身高级的长袍马褂,需要6元。一双比较好的儿童皮鞋,大概1元。平民家庭操办一场葬礼,会花费20元左右。

每石米,也就是120斤米,价格在3元6角上下浮动。有意思的一点,当时上海市民吃的米,已经开始从泰国进口了,价格比江浙的米更便宜。到三十年代,每石米的价格上涨到六七元到十五元。北方以面食为主,在北平,一袋50斤装最好的美国面粉是2元。如果仅仅以粮食估算,我们大致可以理解为:在这20年里,随着物价上涨,一块银元的购买力,从相当于今天的100元以上降到了30元以下。

为什么说只能是大致呢,因为当时的商品价值和消费结构都和今天完全不同。大家习惯用米来估算,是因为这是人人必需的花费。但是,由于农业生产水平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原因,当时粮食的综合成本,比今天要高得多。

要说价值比现在低的,最极端的自然是房子了。先来说租房。1915年前后,上海县城,也就是今天上海的中心区,一套住宅的租金是每月8元左右,最便宜的只要2元。而市中心一座医院的旧办公楼,当时的售价只有800元。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房价也在飞涨。到三十年代,那座旧办公楼的成交价达到了13.6万元,20年涨了170倍。南京路上一座小楼的2层,月租金是50元。

当时,陈存仁也炒过地皮。三十年代,他买了市中心一块4亩左右的土地,成交价5000多元,三年后,这块地上涨了近6倍。当时上海占地一亩左右的洋楼,价值在1万到2万银元之间。同时期,北京一座三进的大四合院,不超过5000元。广州的一座独门小院,才不过三五百元。看来,上海的房价,始终是全国最高的。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民国的钞票体制。在民国时代,人们对银元和钞票的感情不一样。很多人觉得,只有银元才是真正的钱,所以被称为“现大洋”。上海人常说“财不露白”,这个“白”字,也是指银子和银元。许多传统观念的家庭,都会在院子里挖洞,埋藏整缸的银元。这种价值观,不完全是观念陈旧,也是在战乱和金融系统崩溃过程中留下的经验。

今天提到曾在1935年到1948年流通的法币,好像是民国的一场闹剧。但法币的出现,在当时是非常必要的。1932年,日本挑起淞沪战争,上海的钱庄、银行全部关闭,因为开门的话,储户们会蜂拥而至,把手里的庄票、钞票兑换成银元,让银行瞬间倒闭。淞沪战争签署停战协议后,日本又通过收买中国银元的方式破坏中国经济。这促使南京政府加紧改变以白银为交易单位的模式,建立统一的货币制度。在法币运行前期,通过签署《中美白银协定》等手段,国内物价保持了一段时间的稳定。发行法币,还让中央政府获得了向美国购买武器的资金。

根据陈存仁对物价的逐年对比,法币的明显贬值出现在1938年4月。当时,对物价敏感的上海市民,纷纷把手里的法币换成商品,囤积各种货物。我们在文献资料里见到过,那个时候的物价一天三变,人们拎着像今天一提卫生纸那么多的钞票上街买东西。一根油条,几个月里就从两千元涨到了一万元,一根火柴相当于133元。陈存仁囤积的几桶汽油,以战前的法币估算,可以买下一幅地皮。银行疲于清点,发行了一种以千万为单位的拨款单,被家庭妇女称为“八卦单”。 有人则干脆用法币代替白纸来糊墙。

这个时候,美元、黄金和银元自然受到了人们的追捧。我们说过,法币在刚发行时和银元是等值的。到了1948年南京政府准备废弃法币时,再想换一块银元,要花1400亿元法币——注意啊,单位可是亿元。所以,老百姓们对银元的崇拜,一点儿都不奇怪。甚至,今天对银元的收藏热情,也许还隐含着这一层历史记忆。小小的一块银元,在国运多舛的民国时代,真是个传奇性的存在。

第二部分

好,说完了银元的历程,我们再来看看,在这个银元时代,精明强干的上海人都是怎么赚钱的。

说起民国,最重要的一个场景就是上海,这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汇之地,也是历史人物们的主要舞台。在陈存仁的讲述里,大上海形形色色的人物身上,既有别具民国风度的人情练达,又有阴险狡诈的商业手腕,更有杀伐决断的国际视野。可以说,今天人们为了赚钱所想所做的,大多是老上海们早已经想过和做过的。

先拿陈存仁自己来说吧,他的经历就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好例子。我们不谈医学,只说他的经营之道。

首先,他的财富观念很现实,他说:人的生存绝对脱离不了钱。文人往往对钱财看得很轻,但这会导致一生潦倒。他和民国时代最知名的文人,像章太炎、于右任、吴稚晖等人都有密切交往,这些名士虽然誉满天下,但都因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这样的洒脱生活,经济上并不宽裕。

陈存仁的现实作风来自早年经历。他的祖辈曾是产业遍布上海的富商,但在他童年时,陈家就败落了。经历过极盛而衰的悲剧,体验到父亲无钱下葬的窘境,让陈存仁从少年起就立志重振家业。

他上过西医和中医的专科学校,先后拜过好几位上海名医为师。由于为人聪明勤奋,二十几岁就独立挂牌行医。陈存仁能以很长的周期来谋划事业,尤其擅长营销。在行医期间,他还办着一份面向市民的保健知识周刊,这份报纸富于趣味性,第一期就卖了一万四千份,很快就拥有了近万订户,这让他名利双收。他还热衷编辑整理医学古籍,主编过多种医药辞典和类书。这类活动使他的业内地位提升很快。

年轻时,陈存仁的门诊费就达到了一元二角,我们前面说了,这在普通人是大数目,在上海已经是老名医才有的标准。四十年代末,陈存仁移居香港重新开始事业。他在香港销路最大的《星岛晚报》开设专栏20年,不收取任何稿费,代价是保留固定的版面位置,这成了长期稳定的广告。

陈存仁说:赚钱不易,管钱更难,只会赚,不会管,仍旧不懂得理财的道理。他一直认真向上海名流学习理财方法,参与房地产、股票投资,收益颇丰。这本书里记录了很多他的心法。比如:对钱财要追求不止,但不正当的钱,一文也不能妄取。择业要向大众需要的方面想,选中一个行业,要专心致志地深耕,不能轻易改行。既要勤奋,又要学会下与众不同的工夫。“钱生钱”是最容易的,所以赚到的钱要懂得节余,初期的储蓄要达到三成,事业有成后,要达到七成。这样才可以进一步筹备更大的计划。

这些话,今天看也许是老生常谈,但在一百年前,可以说是很先进的理财观念。尤其是其中的原则,更是颠扑不破的道理。

这套理论和今天的最大不同,在于强调储蓄,这是由于民国时期没有如今的融资和信贷系统。所以,当时认为亲戚朋友间有彼此借钱的义务,这被称为“通家之好”。但也有位前辈教导陈存仁说:借钱一定要有规矩。否则,耗损金钱事小,精神上的损失事大,有好多人还会因此气出场病来。其中也有一些诀窍:如果是真正值得帮助的亲友,就要下定决心不指望他归还。只有施恩不望报的态度,才能让自己心里平安。如果熟人向你提出高利息的合伙,应该婉言谢绝。

陈存仁的理财观还有重要的一环:要把钱用得有意义。他的相当一部分花销,是用于扩展社会关系的。在做学生时,他就把兼职收入的1/4作交际费。在进入职场前,他通过中间人牵线,花费了12元,在最高级的酒楼宴请上海的各大名医。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笔花销是相当大的,但他一直认为,这一顿宴请,是他上海事业的开端。

凭着灵活的理财头脑和交际手腕,陈存仁在二十几岁就买了汽车,成了上海滩的名流。三十岁时,耗资五万元在市中心建了三层医院大楼。

陈存仁的成功,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三个指头搭脉,一元一元积攒起来的”。而在号称“冒险家乐园”的上海,自然少不了另一种铤而走险、匪夷所思的发财传奇。这些商界枭雄们的手段,比起今天的财富奇闻也毫不逊色。其中最厉害的一个,连青帮头子黄金荣都被他坑了一大笔。

此人名叫黄楚九,过去和陈存仁是同行,清末时做过眼科医生。黄楚九创办了上海第一家西药房,自治了一种“艾罗补脑水”,号称是由一位外国科学家艾罗博士发明,能治疗失眠健忘,每瓶2元。艾罗补脑水在各大报刊连续打广告,一时之间风行全国。这时,有个叫艾罗的外国医生起诉黄楚九,说补脑水盗用了他的名字。黄楚九的辩护是:艾罗就是用上海话读英文的 Yellow,也就是他黄楚九的黄,根本没什么艾罗博士。他胜诉以后,被市民们称为“全上海最大的滑头”。

靠着这第一桶金,黄楚九进军地产业和娱乐业。他在法租界开设了大世界游乐场,内部餐饮、游艺、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买票入场可以在里面游玩一整天,门票大洋2角。一时之间,大世界成了上海的新地标。

随后,他又开设了24小时营业的日夜股票交易所和日夜银行。由于夜间营业,他的银行吸收了来自赌场、妓院的存款,连黄金荣也被他吸引入股。表面上虽然风光无限,但此时黄楚九的几项重大投资连续亏损。

结果,当他下属一个经理携款出逃时,引发了银行储户的挤兑。日夜银行这种金融界异类,根本无法向其他银行拆借资金,这使他的资金链立刻断了。黄楚九连病带急,几天之内,竟然一命呜呼。黄家出殡时,还搞了场声东击西,让准备大闹葬礼的储户们扑了个空。黄楚九可以说是滑头了一辈子,他死后,大世界被黄金荣接管抵债,其他储户只拿回了损失的一成。

陈存仁出于考据癖,一直在调查黄楚九的债务情况,得出300万或70万两种结论。这对于他引起的商界地震来说,并不算太大的数目,尤其是不能和那些盘踞上海的外商相比。

比如,在法租界有个叫盘登的法国人,本来只是无赖出身,借着外商的身份,搞出了一种叫“万国储蓄会”的集资:就是每月存12元,十五年后收回本金。这种零存整取的利息很低,本来没有吸引力,但他设计了一种月月抽奖的形式,头奖是2000块,特奖是5万元。这让储户们觉得既是在存款,又相当于每月多了一次中彩机会。发横财的例子,让上海市民趋之若鹜。“万国储蓄会”竟然吸纳了上亿的资金,相当于当时上海十几家银行的存款总额。

民国时期,上海外商中最有影响的是犹太商人哈同和沙逊。哈同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在上海市中心的花园方圆20公顷,建筑仿照皇家园林。沙逊的经营模式是囤积土地,升值后再卖出一半,剩下的利用贷款建楼自持。最有名的一座沙逊大厦,年租金就达到了几十万。在抗战爆发前,沙逊将公司分割出售,携带巨款离开了中国。

第三部分

这些合法或非法,正当或邪恶的经济活动,共同成就了一个繁荣世俗、充满无限可能的上海,孕育出现代城市文明的开端。今天中国商业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从这些经济活动中延续而来的。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民国时期上海工商业的具体运行轨迹。

在陈存仁幼年,“上海”的概念,仅限于前清的上海县城。1935年,这个区域的人口只有几十万,主要从事传统商业。真正的“十里洋场”大上海,是在英法租界,人口达到了300万以上。而随着商业蓬勃,大量人口涌入,劳动力和市场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补充和拓展。三十年代,上海拥有了全国一半的现代工厂和百货公司,是中国工商业的发源地。

上海商业繁荣的基础,是金融业的发展。民国上海的金融界,既有银行,也有从清代保存下来的钱庄。照理说,有了现代化的银行,老式钱庄就该被淘汰了。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钱庄是一种无限责任公司,一旦出现债务,将由全体股东的个人资产偿还。所以,钱庄是有严格审核制度的,只接纳资产情况良好、从事正当生意的富豪客户。当时,拥有钱庄的庄票,也就是支票,是上流社会的身份象征。

开办钱庄的大多是宁波、绍兴同乡,彼此间拆解资金不需要签署契约和担保,全凭口头信用,小到几千元,大到几十万,即便没有第三者证明,也不会出现抵赖现象。

今天,在一些地域和行业,仍然存在这种乡土社会式的资金往来。这不仅仅是商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并不是只有落后的一面:当时的出资人,也就是东家,出于同样的信用模式,将公司的经营和财务都全权委托给了经理,也就是大掌柜,自己只在年底听取一次报告。在传统伦理对双方的约束下,这种经营模式反而极大地节省了交易和管理成本。大掌柜可以不受掣肘,充分发挥才能。宁波有个伙计,为东家代管资本总额八百两的颜料店,竟然一年就实现两万多两的利润,直接就被东家赠送了股份,身份变成了股东。而出资人一方,也可以迅速将盈利投入新的领域,把精力集中在战略问题上,不必参与具体业务。在近代商业史上,无锡纺纱厂荣家、宁波烟叶大王陈家等民族企业代表,都是从这种传统商业模式中脱颖而出的。

上海文化的繁荣,是由出版业带动起来的。商务印书馆是中国最早的出版机构,和北京大学一同被称为“中国近代文化双子星”。

陈存仁的患者里有位朴实的老工人,熟悉之后,他才知道这个老工人竟然是商务印书馆的大股东,因为他是当年上海唯一会用排字印刷机的工人。商务印书馆从编印英语教材、中小学教科书起家,成长速度极快,二十年间,已经是分支遍及全国的大型机构了。在商务之后,上海又陆续出现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出版公司,竞争日趋激烈。

民国时期上海出版界对新模式的探索,不亚于今天的 IT 业。比如,当年曾经有一种“一折八扣书”。就是定价1块钱一本的书,打一折后是1角,再打八扣,只卖8分。就算最初的定价虚高,折后价格也低得让人难以置信了。这种出版物主要翻印章回小说这类畅销书、快销品。原理就是利用雄厚资金,通过大宗购买纸张、大量印刷来摊低每本书的成本,再以低利润率迅速向全国市场倾销,通过快速资金回笼来实现盈利。同时,也能迅速碾压其他竞争者。这说明,当时这些出版公司的运作能力已经非常成熟了。

说到这儿,我们又要绕回到开头的那个话题:民国究竟是不是一个好时代呢?如果从商业文明的角度来说,这个繁荣发达、丰富多彩的民国,恐怕只存在于上海。陈存仁去过一次北平,当时的北平几乎没有城市工业,完全是一座乡土文化的古城。他对北平的物价之低赞不绝口,就连齐白石作画的报价,都比上海画家要低一倍。可是,物价低,也代表着收入和生活水平不高。

他去湖北寻访李时珍故里,看到当时的农村生活相当艰难,村民们根本就没见过银元,连银角子都很少使用。当地的名医请他吃饭,中间四个大盆里的鸡鸭鱼肉都是用木头刻的,浇了一些汁在上面权充门面。所以说,对民国感受如何,实在是要看身在何地,属于哪一个阶层了。今天,我们能够用生动的细节来感受民国社会,多亏了这本《银元时代生活史》。


最后再总结一下:本书是民国时期上海医生陈存仁的回忆录,也是一部近代中国城市经济史。

第一,从清末到上世纪三四十年,银元在中国扮演着硬通货和基准货币的角色。每块银元含有七钱三分银子。三十年代,城市底层家庭月收入低于10元,中产阶级月收入在30-50元左右。

第二,上海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城市,得商业文明之先。既有像陈存仁这样精明强干,凭借媒体宣传走向成功的实干者。也有像黄楚九那样嗅觉敏锐,不择手段的商界枭雄。真正从上海分走最大一块蛋糕的,是当时租界里的外国商人。活跃在上海的各类经济力量,开辟了中国的商业文化,并且影响至今。

第三,从这本书里,我们还能看到上海工商业的成长轨迹。民国时的上海金融业,既有现代化的银行,也有传统的钱庄。钱庄所代表的旧式商业道德和信用体系,为民族工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出版业的蓬勃发展,使上海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策源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9,490评论 6 50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581评论 3 3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5,830评论 0 35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957评论 1 29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974评论 6 39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754评论 1 30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464评论 3 42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357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847评论 1 31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995评论 3 33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0,137评论 1 35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819评论 5 34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482评论 3 33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23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149评论 1 27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409评论 3 37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5,086评论 2 35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