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我们70后儿时最期盼的节日。常常是在一个月前就开始盼着过年了,那种日思夜想的心情是化不开的浓浓年味儿。
——①——期盼
小时候,农村的冬天很冷,经常会下很大的雪。茫茫大雪覆盖着整个田野,好一派“瑞雪兆丰年”!这个季节是农民最闲暇的时候,男人女人们早早就开始准备过年的用度了。
学校里也早早放了寒假,孩子们一边在雪地里玩,一边在心里数着日子期盼着过年,期盼着过年的好吃的,新衣服,还有压岁钱。
——②——准备
过去的日子都不富裕,物资也很紧缺。好多东西包括吃的,穿的,用的都得通过手工来制作,所以,人们往往都要提前准备。
我们家也不例外,母亲早早就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了。
母亲要为我们家每个人做一双新棉鞋。一双棉鞋从纳鞋底到做鞋帮子,再到做缝制成鞋,少说也得三到五天。妈妈总是提前半个月就准备好了。
记忆里总是母亲在灯下纳鞋底的身影。“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慈母之爱在细细密密的针脚里。
然后,还要为爷爷奶奶和孩子们每人做一身新衣服。那时候很少有成衣,再说农村人也买不起成衣,都是买了便宜的布料回来,自己裁剪,自己缝制的。
村子里只有母亲一个人会裁剪衣服,所以,每年腊月是母亲最忙的时候,除了准备自己家过年东西,还要帮全村的人裁剪衣服。
另外,母亲和父亲会提前检查做饭需要用的锅碗瓢盆以及蒸馍用的笼屉、支油锅炸东西时要用的工具,不够了就会提前置办或者维修好,以备过年的时候用。
快到过年的时候,父母会一次一次地去集市上赶集,购买大肉和各种蔬菜,还有调料。
当然,父亲必须提前磨好面粉,买好大米和糯米(还有大枣,蒸镜糕用),榨好菜籽油。
年画、对联、鞭炮是少不了。
腊二十五,打扫卫生。
腊月二十七,蒸馍。
腊月二十九,支油锅炸东西。
年三十,杀鸡,煮肉,贴对联。
一切准备停当,只等年来到。
——③——除夕守岁
年的脚步更近了,年的味道更浓了。
儿时的除夕夜,没有春晚。
儿时的除夕夜,有的是香喷喷的大肉、鸡肉的味道。
儿时的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孩子们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磕头拜年,长辈们给孩子压岁钱,欢声笑语中充满了团圆的味道。
儿时的除夕夜,村子里锣鼓喧天,爆竹声声,空气中弥漫的是辞旧迎新的年的味道。
——④——穿新衣,过大年
大年初一是孩子们最最开心的时刻。
我们村有个风俗,就是初一早上比谁起得早,谁第一个去井里汲水,谁家的早饭——臊子面吃得最早,谁家第一个放鞭炮。
母亲总是第一个起床去汲第一桶水。然后叫醒我们姐弟几个,我们一个个穿上母亲做的新衣服,吃完母亲做的臊子面,就出去找小伙伴们玩。
孩子们在一起最热闹的就是比比谁的衣服好看。非常感谢母亲,母亲给我做的新衣服总能为我吸引许多羡慕的目光。那时候,新衣服是我的最爱。
——⑤——红对联
儿时过年,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样物件——对联。
我非常喜欢对联。
那时候的对联都是手写的。村子里有个老师,很有学问,毛笔字写得非常好。
每到过年前几天,家家户户就去集上揭了红纸,拿到老师家请老师写对联。
每每老师写对联的时候,我就站在旁边看,有些字不认识还会请教老师。
年三十下午,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大红对联,我会跑遍村子,挨家挨户的看。
那时候太小,不懂得欣赏对联的内容,也不懂得欣赏字体的优美,只会逐字逐句读出来,觉得朗朗上口,就已经很开心了。
——⑥——走亲戚
大年初二,开始走亲戚。
木心先生的《从前慢》,描述的很贴切。那时候走亲戚也很慢,最多骑个自行车,基本都是步行。
一天只能走一家亲戚。大家从早上出发,到晚上才回家。一整天都在跟亲戚拉家常,说说一年来的收成,拉拉孩子们的琐事。再互相鼓鼓劲,期待来年会更好。
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走亲戚就是吃和玩。舅舅家的馍好吃,姑姑家的菜炒得好,小姨家的甜米饭好吃。
儿时的年味儿啊,浓得化不开。不知从何时起,年味儿却越来越谈了。
多想重新回到儿时,再帮父亲杀鸡煮肉,帮母亲洗衣洒扫。
多想重新回到儿时,吃一碗香喷喷的冒肉,咬一口满口流香的肉夹馍。
多想重新回到儿时,穿上新衣服,去看每家每户的大红对联。
多想重新回到儿时,跪在炕上给父母磕头拜年,接过崭新的压岁钱。
多想重新回到儿时,再听听喧天的锣鼓响,清脆的爆竹声。
心里充满对儿时年味的怀念,怀念是浓浓的年味儿!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