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看《繁花》上瘾,一连四个晚上刷完剧。熬夜,见几位主演动辄摇着高脚杯喝红酒,就给自己也斟了一杯,喝完肚子疼。说与好友,都笑起来,说红酒是要搀饮料喝的,你拿它当啤酒喝。
《繁花》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背景,展示了特定时代下上海滩的巨大变迁,一群饮食男女的奋斗史和情感纠葛,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都市小说。我喜欢它的拍摄手法,场景互动与人物特写极讲究、精细与互动,色调深沉,民国范的风格与气质,令人不由怀旧上海的历史文化与地域风情;我喜欢剧里的人物典型塑造,宝总、李李、玲子、汪小姐、雪芝、金花、爷叔、范总、魏总、陶陶、菱红等人物形象突出,个性鲜明,我们总能从身边找到类似的人物特征,理解他们的拼搏、孤独与苦痛;我喜欢它的结尾方式,有别于大团圆与悲剧,不是宿命和消极,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轨迹,相交与分离,再到融合,最终归于沉寂,而种子会萌发,生命在延续。我看过一些影评,指责作品的主题、格调、演技,不能苛责每一部作品都写成大百科全书那般面面俱到,不能让作品的故事如教科书一般的规规矩矩,不能让演员如吃饭穿衣一样各有所好。它只是一部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让一部分人看懂和回味。它总算是一部现代题材的影视作品,与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多少有关联、有思考、有借鉴,强似那些充斥于影视和网络的泡沫和垃圾,糟践人的感官,浪费人的时间。故而,我观《繁花》虽有缺憾,但值得一看。
因为这个因素,去了一次上海,从地铁站出来,立马感觉到城市的拥挤和压迫感。住址选在外滩附近的吴宫大酒店,窗外是被高楼包围的一片弄堂。弄堂的屋顶铺着红色的瓦,瞥见斜躺了一架鸟笼,两盆盼着下雨的芦荟。白天看不见人影,夜晚瞧不见灯光,我想该是面临改造或者拆迁吧。酒店的正门比较热闹,对面和隔壁就有几家外文和古籍书店,进去走一走,各类别的书倒是全。有一家河南的早餐店,胡辣汤里放了太多胡椒,糖包和酱包不错。吃饭人多,老板娘拿手机扫一圈,说话的分贝明显高起来:看看我店里多少人呐,顾不得给侬送餐的耶。
向外滩走有两个街口,两侧的建筑又新又旧。待真正到了外滩,目之所及,这一侧全是旧时代的“万国建筑”,对面是陆家嘴的新世界,隔着黄浦江宽阔的水流,两岸密匝匝的都是人流。我一般是不愿去人多的地方,受不了嘈杂的声音,走动裹足不前,时间一久,头昏眼花。到了外滩这地方,由不得你,只能随波逐流,和其他人一样,给那些新老建筑拍照,却总是拍不好。好不容易挤到地铁,穿江底隧道,转到对岸的陆家嘴。浦东新区的开发,直观地以高层建筑为崛起的地标,上海中心大厦、金茂大厦与环球金融中心,以及东方明珠塔,都和宣传的一样,而我孤陋寡闻地第一次站在它们脚下。
虽然遇到大场面,也并非无所适从,至少我围着东方明珠这座电视台转了一圈,看看468米的高度需要怎样的斜拉和立柱的支撑,想象它的某个球体向下俯瞰又会是何效果。参观项目按照到达的位置划分票价,也可与海洋馆套票,但我最终也没决定参加,家人也没这个想法。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没有生成鸟的翅膀可以翱翔,在地面上的感觉也不错,至少踏实。我在绿植的围栏歇息的时候,旁边有个小男孩正在他父亲的怀里拧,间或翻滚撒泼。他父亲一边安抚孩子情绪,一边细语说:“孩子,等你将来有那个能耐了再上去。”我想起我的小时候,对这一类的新奇也是趋之若鹜,眼巴巴盼着大人的施舍。而今有那能耐,反倒对新奇没了兴趣。
近旁的迪士尼商店也有新奇,门口一座音乐报时钟。每过半个时辰和整点,从钟的四个门分别走出3个玩偶露脸亮相,最后12个集体沿轨道转一圈,我只认识其中的绿巨人和蜘蛛侠。自然孩子们是最喜欢的,包括一些老小孩,围着时钟奔跑。商店里琳琅满目摆满玩具布偶,制作精良,当然价格也不菲。我见有些年轻人提着购物篮,像在超市买菜一般选购,,眼睛也不带眨的,当然比不得老太太在菜市场仔细挑拣,不免心中腹诽一番。
陆家嘴天晚了,可以沿黄浦江欣赏外滩的灯光,不过要经得住夜晚的凉风。我等不到那个时候,我喜欢夕阳西下,看远方城市高楼的剪影,在橘红色的背景下显得异常妖异,亦可以理解为魅惑,我突然想到“魔都”这个称谓,非常贴切。再回对岸的外滩,“万国建筑”前的人流不减反增,保安维持秩序,上下分流,依然拥挤不堪。
大上海,永远不缺人,去南京路,那里人更多,人行道的绿灯亮起,潮水一般的人流涌过马路。商场与路边的小店,灯光璀璨与色彩变换,极尽的光怪陆离。第二天,去了黄河路,可以走进国际饭店,在其内里感受一番这座百年饭店的装饰艺术风格。饭店侧门的西点屋外,排了长长的队伍,只为能品尝到一点蝴蝶酥。也终于看到“至圣园”的原型“苔圣园”,和电视剧内一样,一眼可见店内包饭的价格牌,这样好,可以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少了许多打扰。四下里打量,终是没瞧出来宝总与李李隔窗对视的角度。还是先填饱肚子为要,进了一家“乾隆美食”,说是乾隆爷吃过的饭。点了三个菜,花了数百元,心疼。不能说人家的饭不好,口味不习惯,回酒店又补充了泡面,才好入眠。这以后,再没去大一些的饭店用餐,一些路边的特色小店,更能勾起人的食欲,比如一家熊猫老灶台火锅,吃得肚儿圆。
静安寺这个时候票价翻倍,挡不住众多香客拜佛祈福的热情。大殿后的佛堂僧舍显得拥挤,在穿廊内行走,嗅着香烛的气息,在周匝现代化建筑围拢下的佛殿,颇有闹市中修行的坦然和静气。我更喜欢去淮海路、武康路和附近的坊间,看那些民国风格的弄堂,密匝匝的线路,层层叠叠清水红砖的公寓式建筑,漂亮的阳台和烟筒,其内生活着无奈的、小资的和不断怀揣梦想的人,竟然有那么多民国文化名人,给这里留下许多旧居。当然也有宽敞的独栋公寓,现在住的什么人不得而知,从墙外的优秀建筑说明牌可以得知它的历史,和曾住过的名人。那时的上海,经济已然最发达,信息最流畅,尽管租金高昂,一批风云人物依然选择居住在这里,于闹中取静,接地气,通上流,连万国,世界的繁花,一幕幕在这里轮番上演。
街道不时跑过几辆跑车,坐着帅男靓女,爆裂的声浪拉出很远。船型建筑下的岔口拥满拍照的游客,他们说在打卡,他们说这座公寓内居住的人,前几天露面的照片在网上能看到。换位思考,倘若我是户主,平日里关窗闭户的生活,真是受不了。房内待不住,一定会选择公园绿地,我去复兴公园,在那里的座椅停留了许久。近旁的座椅,两个外国女人讨论的眉飞色舞。另一端,几个大爷哇哇地争论家长里短。远处的亭子,几个大妈的唱腔独特,想来就是沪剧了。这些我都欣赏不来,我喜欢去博物馆,可惜近些天根本预约不来。还是去看民国的建筑,去看苏州河。倚在厚重的大理石柱,看游客呆坐在石阶上,看少女的摆拍,少年的速写描摹。这座城市以不同面目示人,特别是外地人的观感,一如黄浦江的波浪,冲击着带锁链的护岸堤坝。心底隐隐的期待和不安,总想逃离,这看不完的迷乱。
这座6340平方公里的土地,居住着2250万人口,经济总量达到3.82万亿的超大城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两天,虽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它是时代的前沿,繁花的世界,吾等过客,在钢筋混泥土的楼宇间隙穿行,只是开个眼界。
2024.02.26
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