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0日
意会米芾 风樯阵马
——荆峰书法艺术
全媒体记者 卢浩然 文/图
每一种艺术都有属于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和语言。大道至简,书法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是一种用线的艺术。线条是构成书法艺术形式的唯一手段。无论是晋韵、唐法、宋意、明态,在宣纸上,无不外化为一种线的艺术。飞动简劲的线条,在宣纸之上对二维空间的连续分割,气韵生动变化无穷,书法家以一件件灵动的作品,展示自己鲜活的艺术生命。
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书法家荆峰,生于书香门第,家韵英华,耳濡目染,自幼即酷爱书法,临池研磨岁月弹指一挥,几十年匆匆如白驹之过隙。
荆峰,男,汉族,河南开封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祥符区书政副主席、祥符区美协副主席、中国湄洲妈祖书画院名誉院长、开封德泉翰墨书画院院长、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特聘书法教授,书法作品曾经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徐悲鸿纪念馆、西泠印社等地展出,并被故宫博物院、吴道子艺术馆、徐悲鸿纪念馆、西泠印社等多家博物馆收藏,作品十余次参加国家级与省级展览并获奖。
学书经年,废纸三千,荆峰广临唐楷汉隶、钟鼎魏碑,出入于碑帖之间,逍遥于尺牍之外,思接千载,神游万仞,追寻着书法三千年发展的精神历程,以期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笔墨意向和风神。
最近,蒙荆峰赠《荆峰书法作品选》一册。记者一阅之间,墨香染指,只见册中一幅幅作品如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枯湿浓淡、水墨调和,俨然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荆峰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力求创新,每一幅作品都彰显着生机与活力。他创作时从不机械重复,从不遵循僵硬的规范,每一个字、每一幅作品都张扬着多样流动的自由之美。每一笔、每一画,都是有意味的形式,都有着活生生的、富有生命和力量的美,真可谓是“青铜饕餮,如火烈烈”。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李铎看过荆峰的作品,曾说“荆峰的作品,一望便知是学习王铎笔法,其用笔、结构很有成就,可喜可贺”。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周俊杰曾赞叹荆峰的书法“有米芾之精细,有王铎之雄浑,很有韵味,很有个性”。著名书法评论家宗致远看过荆峰作品,曾这样写道“荆峰作品取米襄阳之率意,得贴学之意趣,静中有起伏,巧中寓拙意,行笔挥洒,无所挂碍……”
荆峰执着书法,腕底波澜丛生,呈献给人的或是豪放洒脱、汪洋恣肆,或是轻简雅逸、风流涵蕴,或是纵横跌宕、沉着痛快,但细心的人会发现,荆峰作品中,有一种“净”与“静”之美。“净中求静,静中求净”。在荆峰看来,不管是道家的静观玄鉴,还是儒家的物心有合,抑或是佛家的渐修顿悟,都是让人“静”下来,努力用心去体验,去追求一种人生的“静美”。中国书法重视的是一种线的艺术。只有在线条有了足够的表现力时,书写才上升而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而真正的书法家,从来都是追求在创作中忘掉线条,让一颗心沉潜进去,让精神从线条中解放出来,追求一种不拘于有形的线条墨色,呈现出自己的心性与意象。
清代石涛对点苔有过这样的论述“点有风雪雨晴四时得宜点,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璎络连牵点,有空空阔阔干燥没味点,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如胶似漆邋遢透明点,更有两点,未肯向学人道破,有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荆峰认为书画同源:“这变化多端的笔法,轻重急徐的点划,干湿浓淡的墨色,无不是书法家情感的宣泄。”在创作中,荆峰亦是借线的飞动,墨的润华,心手相合,抒情写意,以一当十,知白守黑,以简约飞动的笔墨与线条,痛快淋漓地书写自己的情怀。
在荆峰看来,书法是一种体验生命本体的审美符号。浸淫于传统哲学、美学之中的书法,笔飞墨舞,忘情骋怀,线之脉动,亦是心之脉动。而能否心手相应,与前人程式和自己的书写习惯拉开距离,呈现出每一个鲜活的自我,是艺术家与匠人的分解。荆峰异于匠人的物证,即是他绚烂的作品和自由的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