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火,故乡的炊烟

不知怎样,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成语。

刀耕火种。

是的,我们的祖先,千百年来,就是靠这最原始的生活方式,繁衍了几千年。。。。。

我却想起了“火"。

童年难忘的火。

想起来,一到寒冷的冬天,一家人坐在暖和的炕头,暖暖的,真是暖暖的。

要不,再生个木炭火盆,放在炕上。

一家人吃饭在炕头,谈笑在炕头。

真有一点“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感觉。

每到秋季,总要跟上大人,到野外割干草,扫树叶。以备冬用。

木炭要用钱买,所以一般火盆都用棉杆柴,或者玉米棒。

最有气派的是去外婆家,到人家有细车的家借车,甚至有些家还让你用他的骡马。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坐上那,确实是一种贵族的享受。

里面放了一个木炭火盆(一定是木炭,无疑)。然后廉子一放,车就飞驰。只有赶车的父亲没享这种福气。

后来人多了,往往是全家走着去。

回来时,冷不可忍。

还是父亲抱回一梱棉杆柴,就在屋里点着,一家人围着取暖。

那时的土木结构房,窗贴糊纸,门指头可伸进去。

不知怎样,还是一种暖暖的。

到上学时,学校是占的古庙。冬天的情形可想而知。

寒风吹来,呜呜呜。

每个同学脚下放个火盆。

每到早晨到校,大家都忙着生火。

木炭一般都没有,只是一些干柴。有些胆子大的到家里偷偷的带了一些木炭,简直就是珍品了。

每到快吃饭时,各家炊烟袅袅四起,夹杂着浓郁的农家饭菜之香。

那时,谁见过魚虾。就是猪羊肉,只有过年才能上桌。

只要豆腐,鸡蛋(尽管还养鸡)一周吃一次就算是上等之家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而其它季节,捉几个麻雀,和点泥巴,包住,然后在做饭时,放在火边烤,过会儿,估计熟了,剥开泥,连毛都取了。虽然肉不多,但那味啊,绝对是一种佳肴!

和点面,加上盐,茴香,揉成片,再一烤,那种味道,多年啊,还在回味。

玉米快熟的时节,弄几个,连皮放到火边烤,尽管吃得嘴边都黑了,但那味道,真是香得无法形容。



最火的是年了。

这年前几天,家人都忙。正如“猫抱柴,狗烧火″,力所能及吧。

肉有了,蛋可以吃了,饺子包了,对联贴了,再画个门神,贴上灶王爷,放供枣山(面捏的,装枣),再买几个爆竹(双响更奢侈)。

哎,能穷一年不穷一节么!

清屋扫厦,贴窗花(当然是请巧手剪)。

傍晚,堆旺火柴堆。

要棉杆,芝麻杆,谷草,柏树枝,

寓意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柏枝大概是健康长寿之意吧?

年那天,一家人都得早早起来。

下饺子,

敬神,

放鞭炮。

下面就烤旺火了。

柴堆成一人多高的宝塔形,一点着,全家人围在一起。烤着,说着,但今天必须说吉利话。

比如说,饺子破了,要说涨了。

等到火没焰时,大家都在上跳来跳去。说是能治腿疼。

不会跳的小孩则由大人抱着跳。

这就是旺旺的火。

随着居住方式的进展与改变,空调,电热,天然气及居民楼群,这个方式慢慢就绝迹了。

思念呵,

童年的火!

思念呵,

故乡的炊烟!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故乡的云,故乡的炊烟。

小时的伙伴, 此月游子的尽头停在了腊月 可以眺望春天渡口的辽阔 我们的眷念的源头悠长在 小巷的幽深 乡村的苍茫 这就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腊月风情!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