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长安月照逻些城——和亲不是悲剧,而是她改写历史的开始

卷一 长安明月照雪域  五难婚使传奇路

武德八年春,任城王府海棠纷落。江夏郡王李道宗得女,眸若星子,肤胜新雪。然史笔如刀,未录其名,唯称“宗室女”。

贞观十二年,吐蕃大相禄东赞率百骑踏尘而来,驼队载黄金五千斤、瑟瑟宝冠十顶,言要为赞普求娶"天可汗明珠"。

贞观十二年冬,长安朱雀门悬九曲玉壶,五方使臣云集。

太宗指九曲玉壶:“丝贯玲珑,方显诚意。”禄东赞默然涂蜜于口,缚丝于蚁,轻烟引路,蚁循香穿曲径。

又至马厩辨百驹母子,饿驹释栏,皆奔母乳。

太宗指百段松木:“辨其根本!”禄东赞掷木入池,根沉梢浮,满朝叹服。

夜半宫灯千盏,使者皆迷途,唯吐蕃使循蚁迹归途。终至含元殿,百美丛中识公主,额间花钿映烛如星。太宗掷杯长笑:“非卿慧眼,焉得明珠耀雪域?”

太宗抚掌叹:"吐蕃有国士,朕当以国士报之!"遂取屏风《雪域图》,封李氏为文成公主,诏曰:"此女出塞,当化春风吹度玉门。"

贞观十四年冬,太极殿檐冰凌垂。十六岁宗室女李氏跪接金册,唐太宗执其手叹曰:“此去逻些(今拉萨)三千里,非汝柔肩,难负唐蕃百年约。”少女抬眸,眼底映着案头《西域图志》与释迦金像:“臣女愿作春风,度玉门,绿荒原。” 

太宗执金册叹曰:“朕有明珠,当耀雪域。”

次日,含元殿前,三百车架满载《毛诗》《礼记》、水碾图谱、蚕种桑苗,更有百工携曲辕犁、罗盘随行。

太宗亲赐青铜镜:“此镜映长安月,亦照吐蕃山。望卿常拂拭,莫忘故国颜。”


卷二 日月山辞 唐柳入蕃

贞观十五年正月,送亲仪仗至日月山。公主掀帘西望,千峰如戟,取太宗所赐日月宝镜。

镜中长安灯火骤灭,唯映雪岭苍茫。忽掷镜裂地:“既许身吐蕃,当以赤心为鉴!”赤岭狂风卷纛,公主植唐柳三株,解裙带系之:“此柳即妾,根扎冻土,叶绿荒原。”

今大昭寺前“公主柳”,藏民绕树祈福,谓“甲木萨的绿度母”。


卷四 红山筑殿 佛照双域

逻些城红山脚下,公主指舆图定大昭寺基。

汉匠飞檐凿卯,蕃民负石成墙,公主亲绘药师佛壁画,朱砂混金粉,眸含慈悲。公主亲调朱砂绘梁:“此殿当供释迦十二岁等身金像,佛光所至,汉蕃同心。”藏地首见斗拱,牧民惊为天宫。

又建小昭寺安中原佛像,携吐蕃贵女缫丝织锦。

携入吐蕃医典百卷,教识甘草、当归,合藏地红景天制药。某岁瘟神肆虐,公主布施“唐蕃汤”,活人万千,牧民跪呼“甲木萨曼巴”(汉女神医)。

又授二十四节气,吐蕃首见青稞覆垄,麦浪接天。

某日侍女献氆氇,纹若雪山叠浪,公主笑曰:“汉桑蕃羊毛,经纬成彩,当名‘邦典’。”至今藏女腰间彩锦,犹存唐风。


卷四  赭面易俗 华风渐染

宴见蕃人赭面纹身,公主蹙眉问:“此何俗耶?

松赞干布掷金盆于庭:“自今日始,去赭面,衣绢绮!”

又遣贵族子弟入长安国子监,习《诗》《书》。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崩,松赞干布献金鹅十五色于昭陵,翅嵌明珠,颈曲如新月,表文泣血:“日月所照,皆臣大唐。辽东凯旋,雁不及速。”

高宗刻赞普石像列昭陵,与卫霍并肩,至今英姿凛凛。


卷五 松赞早逝 白首守约

永徽元年,松赞干布骤逝于红山宫。

公主独坐布达拉宫,抚当年合卺玉杯,杯壁刻“唐蕃永好”。逻些贵族劝归长安,公主摇首:“赞普虽去,盟约长存。吾在,则茶马道不绝,唐音不辍。” 

三十载春秋,教织“邦典”彩锦,纹如雪山叠翠;译《毛诗》为蕃文,童谣传唱“关雎之声”。

公主教蕃民以二十四节气耕牧,引汉医制药典。某年瘟疫,亲配“唐蕃药汤”,以汉地甘草合藏地红景天,活人无数。


卷六 佛前长明 万世香烟

永隆元年冬,天花肆虐,公主拒医自囚,遗言“焚吾躯,莫传疫”。

公主薨于逻些,藏历载“甲木萨化虹西去”。吐蕃举国哀恸,按唐制结素幡千里,依蕃俗垒玛尼石如山。荼毗之日,大昭寺释迦殿前,长明灯骤亮如昼,喇嘛低诵:“公主非逝,乃归为白度母” 

今大昭寺金顶犹存公主手植唐柳残根,每逢藏历四月十五,信徒以酥油浇灌,谓“公主泪”滋养雪域。

八廓街转经道上,老阿妈摇纺车唱:“文成带来的青稞香,金城公主(注:唐中宗时期和亲公主)续茶汤,汉家阿姐的恩情,比雅鲁藏布江长。”

贝纳沟悬崖嵌寺,文成公主像高八丈,狮莲宝座侧立八佛,唐风袈裟覆藏式叠涩檐。

壁画斑驳处,犹见公主教民犁耕,汉锄破冻土,青稞抽新穗。藏妪摇纺车歌曰:“文成带来的二十四节气,金城续上的茶马道,汉家阿姐的手纹,绣在邦典上永不老。”一千三百年香火不断,酥油灯花映照汉藏同源史诗。


卷七 绿度母身 史鉴明月

广仁寺大雄宝殿,绿度母金身微倾,似聆红尘悲欢。

康熙西巡见此像,惊忆史载:"此非自愿度长安众生的菩萨耶?"遂敕建"广仁",御笔匾额沐汉藏香火。蒙藏活佛进京必拈香于此,谓像中隐现公主容颜。藏人遥指长安:"我们的白度母,汉家的文成公主,是同一尊菩萨含着两滴泪——一滴化倒淌河,一滴成绿度母。"

“文成公主,唐室明珠,吐蕃度母。五千里和亲路,播中原文明火种;三十载雪域情,铸汉藏血脉长城。非以武力拓疆,而以文化化人;不凭金戈立威,但藉仁心服众。后世吐蕃赞普即位必请唐册,茶马古道商旅络绎,皆此女之功也!

自此赞普嗣位必请唐册,茶马古道驼铃续传千年——和亲非弱国外交,实为文明开疆。公主一嫁,功在社稷,德被苍生,光耀汗青!" 

——《唐蕃会盟碑》译注



文成公主(约625年—680年),唐朝宗室女,汉名无确切记载,吐蕃尊称“甲木萨”(意为“汉地女神”),是唐太宗时期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和亲公主。她以其卓越的外交贡献和文化传播,成为汉藏民族融合的重要象征。

【背景与和亲】

1. 出身与封号

  文成公主为李唐远支宗室女,贞观十四年(640年)被唐太宗李世民册封为公主。次年(641年),她奉旨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开启了唐蕃“姻亲之好”的新篇章。

2. 和亲过程

  松赞干布多次遣使求婚,最终通过其重臣禄东赞(噶尔·东赞域宋)的智慧破解唐太宗设下的“五难婚使”考验,成功迎娶文成公主。这一过程在藏文史书中被演绎为“五难婚使”的传奇故事,例如通过蚂蚁穿玉孔、辨识母马与马驹等难题,展现了吐蕃使臣的才智。

【历史贡献】

1. 文化传播

  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大量中原文明成果,包括经籍、农书、医典、佛经、谷物种子、工匠及纺织、造纸等技术,极大促进了吐蕃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例如,她主持参与建造了大昭寺和小昭寺,并引入汉族建筑技艺。

2. 宗教与艺术

  她将佛教引入吐蕃,所携金质释迦牟尼佛像至今仍被藏族人民供奉。此外,汉族的音乐、舞蹈、历法等也通过她传入吐蕃,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

3. 政治影响

  文成公主的和亲巩固了唐蕃关系,此后两百年间,吐蕃新赞普即位均需唐朝“册命”。她去世后,吐蕃仍延续与唐朝的和平交往,成为汉藏民族融合的重要纽带。

【遗产与纪念】

1. 文化象征

  文成公主在藏地深受爱戴,大昭寺内塑有她的雕像,寺前的“公主柳”相传为其亲手栽种。她的事迹被编入藏族史诗和民间传说,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2. 现代演绎

  以她为主题的《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自2013年起在拉萨上演,累计演出超2000场,成为西藏文旅的“名片”。该剧通过恢弘的舞台艺术,重现了她入藏的历程与汉藏文化交流的壮丽画卷。

3. 历史评价  

  文成公主被视为古代杰出女性外交家,其贡献远超婚姻本身。她不仅推动了吐蕃社会的进步,更以文化交流奠定了汉藏长期友好的基础。唐代诗人赞其“千秋不改,万世不变”,后世史家称其为“民族融合的桥梁”。

【逝世与影响】

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去世后(650年)继续留居吐蕃30年,直至680年逝世。她的一生见证了唐蕃从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其智慧与胸怀至今仍被传颂,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注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