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有一个价值形成的规律,它是:价值由共识与否和大小来决定,共识的与否和大小由认知的振动方向和频次决定。即“价值 - 共识 - 认知”的振动模型。
1亿美金回报的捕手:可以用“共识模型”
捕捉独角兽公司 = 10亿美金级别估值 = 1亿美金VC回报,甚至更少
奇点假设:共识有大小,形成过程有时间差
推导公式:共识投资轮次 = IPO轮次的相差1-2轮 = (3倍~10倍) x (500万~1000万美金) = 1500万美金 ~1亿美金
对应策略:拼体力,拼消息,尽量在共识的早期投进去
案例:摩拜单车BCD轮的火热共识
体力非连续性:如果用“共识模型”来回报10亿美金,那么必须在体力上拼10倍甚至以上,但VC人数不可能简单翻10倍,同时也存在着“有限人玩无限游戏”的矛盾,所以必须升维,必须调整思维模型。
10亿美金回报的捕手:必须用“非共识模型”
捕捉超级独角兽公司 = 100亿美金级别估值 = 10亿美金VC回报
奇点假设:历经非共识,是伟大公司的必要条件,是超额回报的必要条件。
推导公式:非共识投资 = 共识投资的2轮相差 = 3倍估值溢价 X 3倍估值溢价 ~ 10倍
对应策略:拼理性思维,拼天花板计算能力,对于非共识没有畏惧
案例:唯品会上市破发,今日资本在市场研究后,在二级市场买入
脑力非连续性:如果用“非共识模型”来回报100亿美金,那么必须在理性和天花板计算上做到每次都对,但人的计算总有失误,也无法穷尽不同领域的专业性,并且面对10倍数量级的要求,仍然会碰到体力非连续性,所以必须穷究。
100亿美金回报的捕手:尝试用“认知振动模型”
捕捉BAT级别的公司 = 1000亿级别美金估值 = 100亿美金VC回报
奇点假设:看不见顶且指数级增长的价值 = 高频次认知振动所带来的新共识的不断增加
概念解释:共识产生于认知的振动,新共识产生于认知的不断振动,不断增长的价值源于不断振动的认知产生的共识多于非共识的过程。
推导公式:是A轮还是B轮进去已经不再重要。这类公司的天花板极高,曲线是指数型的,所以,观察到这条指数曲线,才是获得回报的第一把钥匙。
对应策略:识别主流方向中,正在经历明显的认知振动的公司,认知振动的表征是,共识和非共识交替出现,不是只有共识,也不是只有非共识。
案例:今日头条
总结:100亿美金回报,很可能就在你见过的公司里,而不是靠去狂挖掘新公司。
很有趣的是,业内的大部分投资人,都有一个自己和滴滴或者是今日头条A轮B轮的故事,他们会说自己如何如何的错过。其实那一轮的错过,非常无足轻重。真正需要反思的是,之后的C轮D轮E轮你去那里了?
那么,在头条从1亿美金到10亿美金之间,是否出现了”认知的高频振动“?那一年,是2013年DST那轮和2014年的红杉那轮。至少,有趣的是,2014年发生了新浪搜狐起诉今日头条的案件,当年的标题是”新浪欲诉今日头条,是被侵权还是羡慕嫉妒恨?”,可见,羡慕嫉妒恨这五个字,说明业务上头条已经产生了共识,就是当年很多VC所担心的头条干不过门户形态的问题已经开始有了答案。2015年,版权问题解决。认知振动完毕。头条作为新闻资讯产品的认知振动结束。
2015年,Questmobile成立,2016年产品才初步成型,早鸟的投资人,如果用上了这套系统,也许还可以发现头条在这一两年间迅速成长的曲线,因为,到了2016年年底,今日头条直接以110亿美金估值融完了D轮,距离5亿美金估值的C轮,中间整整2年,投资人们在干什么呢???如果在头条10亿美金的时候投下1亿美金,如果头条做到1000亿美金甚至更高,这依然是一笔100亿美金级别的回报。
2016年,头条推出多个视频产品。认知再次振动。对于头条能否做好视频产品的共识与非共识再次交替出现。后面的故事,我们就都知道了。
理解这些,VC不再是一个有限人玩无限游戏的FOMO恶循环,因为此时此刻,视角决定一切。
(灵感来自混沌创新院课程物理学弦理论,模型提出有我武断和硬掰之处,之后会不断推敲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