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的焦虑从哪里来?
我高三上就已经下载之前一直关注的“罗辑思维”的APP:《得到》,并且发现了许多在平常经验与生活中看不到的知识内容,其中对生活中的学习效率(时间管理、压力管理、精力管理、高效学习等)、人物关系(和家人、爱人、老师、职场中的上下级等)、人脉管理(语言表达、肢体语言、性格特点发掘等)、见识(股票、历史、科技、idea)都有系统性的总结,对于一个农村出身、见识不广的人来说,这就像是发现了新大陆,总想去探索新知,一直希望把里面的东西学好。
受到《得到》中老师的影响,高三下还一直关注着这些内容,高考前一两个月才慢慢将心思全部放在学习上。于是我把问题留到了大学,不是把问题写下了,而是一种遗留,高中的知识焦虑在开学的时候开始延续了。
大一第一学期自己有空余时间的时候,欲望很大,什么事都想做,而且还想做全、做好。我还想学习一门其他学科、获得某一项技能。以为真的就像所有APP推荐的课程那样可以速成。一方面是对授课人身份的信任,一方面是对知识的系统性与内容丰富度的向往,所以一直在坚持听、看。以为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好像还不错。其实这是把自己弄得很忙,实际上生活与学习收效甚微。有时候还以为自己比别人多知道多少内容一样。其实自己学的多但是不精,很多学了就忘。
2.知识付费的“真面目”
曾经有一篇热文:知识付费这两年,我花5000元买的4个教训 我对此感触很深,也有自己的感触和见解。文章概括与引申如下:
知识付费:不要为自己的低智商(无知)买单!
一、世界上唯一的捷径就是勤奋
所谓的一小时建立,是建立了知识结构,最后熟练运用还是要靠我自己!《异类》提出的10000小时定律就是这个意思:需要对知识进行不断的重复练习才能掌握好!
二、多花时间读经典,不要付“智商税”、为自己的无知买单
别人的知识也是来自书本,然后自己总结,自己验证过的经验之谈。与其大量听一些零碎课程,不如自己下功夫读经典,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自己也要学会如何从别人的课程中找到原著来读!
三、很多道理早就已经存在,别人只是换个说法,不要被新词蒙蔽双眼
我自己也可以阅读经典,钻研透彻,旧酒换新瓶,来忽悠新的消费者。
四、不要变成知识的囤积者,要变成知识的行动者,要学会运用
对于自己想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参与,干一件删一件,不要多线程做任务!一个阶段,一段时期只做一件事!如果任务很多那就按需和兴趣排序!你想看看别人的经历,那就可以在这段时间里面做人物传记的专题阅读,不要在读传记的时候读文学的内容。可能你都学了,但是到了中期就可能要放弃某一课致使深度不够。
五、课程类型有很多,如何选择是关键!
课程类型很多,有的课程是直接教授,就像是初高中课程那样详细。有的是属于引导性课程,只有内容梗概,更多的是教你如何去做而不是让你一步一步按照他所安排的来,其中有一定的灵活性。我们要结合自己的计划分析自己的需求!
3回归到基础(我应该怎么办?)
当然、这是初接触新鲜事物的都有的一些举动。巴菲特的午餐中老爷子也说过:不要做自己不懂的事情!看着别人在某一方面做的很好,自己心痒痒也要去尝试,又不愿意花功夫,这就是做自己不懂的事!其实这很像我自己:高中想着大学要看很多书、思考许多的问题。到了大学就想着创业、买股、自己做公众号。只想着未来,做空计划!
之前我还想着坚持自己的通识教育来着,后来放弃了。
我所指的通识教育是指像哈佛大学这种纽曼式的大学,本科四年都在教授通识课程,从人文历史到科技金融都有涉及。通识教育能够拓宽视野、培养有远见之人,而不只是局限在自己的专业之内。我看了《大学之路》,看见了通识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例子,我也想拥有那样的人生。但后来我看见了吴军另外一本书的一句话:通识教育是为锦上添花的人准备的,世界上毕竟还有很多人需要雪中送炭。
通识教育不是目的,专才教育才是。于我而言,在不影响自己专业取得好成绩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尝试其他学科的内容,将知识付费作为自己拓展的工具,而不是影响自己生活的“麻烦”。
4.关于知识付费学习的策略与建议:
(源于黄有璨的公众号(《得到》备注))
策略:
完成三个步骤:内容给予启发;然后构建一套健全的知识理论体系、思考逻辑、工作方法;最后一定要提升具体能力(否则只是记住了知识,而不是掌握!)。
训练一个意志:要坚持一次只学一件事,知道掌握!即:你不仅要坚持你想做的事情,而且不能中断你在做的事情,还要持续地不被诱惑。一旦中断,前功尽弃!“刻意练习一万小时!”
建议与事实:
一、可以去大量涉及“启发”类学习产品,但建议最好能在这类产品之上,找到一个或多个学以致用的出口
二、对于新人来说,一定要优先考虑购买那些能够帮助你 ‘培养能力’ 和 ‘构建知识体系’ 型的产品,至少应该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他们上面,少看一点马云的演讲和未来商业变革这一类的东西,不是不看而是少看。尤其是在职业领域,更是如此。(世界上被奉为经典的内容、书目这么多,我该从哪里开始?就先从对自己的未来最具效益的书、能够建模的书开始!)
三、无论学习方式、环境如何变化,无论这一轮“知识付费”多么火把,一个客观的事实是:总是只有5%-10%的人,他们的学习是更有效的,他们更容易成为金字塔顶端的那一些人。要把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