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刘恩樵老师的文章——“全语文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我们先来看,这篇文章讲了什么:
全语文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掷地有声。那么,何为全语文教育?这对于我来说,陌生又好奇。
一、全语文教育提出的背景
虽然课堂标准是语文教师行走江湖的利器。但是仍然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弊端。比如,教学理念与构建的实践框架不能在众多的学校中得到很好的实施。就我个人所任教的学校而言,课标几乎是形同虚设。基于此,刘恩樵老师提出了“全语文教育”的实践主张。全语文教育以研究课标为突破口,旨在拉近课标和语文教育教学之间的距离。
二、全语文教育的理念与基本策略
全语文教育坚持“五全”理念:实践“全人教育”、实施“全域语文”、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程成长”、落实“全科融通”;以“四着”为基本策略:着眼于学生人文底蕴与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语文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全面提升,着力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第三课程的全面融合,着重于国家语文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全面优化。
三、全语文教育的课程内容
全语文教育的课程内容分为:语文文化课程、语文必修课程和语文活动课程。其中,语文文化课程主要是以环境建设为载体的语文文化氛围营造。从物质层面的硬件环境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软件环境再到打造教师教研团队的人际环境。语文即生活。师生目之所及都是语文,显而易见,语文之花开遍师生生活的角角落落。
语文必修课程主要是以核心素养为旨归的语文基础工程实施。针对语文课堂的弊端,研究语文学习的“一课堂策略”。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关注训练学生的言语思维,课堂上凸显学生活动,发展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让课堂成为学生举一反三的主阵地;一课堂是如何实践的呢?在学生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对文本有所发现、有所疑惑、有所感想,进而去书写感想,真正实现部编教材的初衷:一课一得;为改变只读一本教材的现状,研制学生“大阅读”路径。大阅读引领与指导的策略和路径非常清晰:“1+x”、“3+1”、“5+2”、“1/1+”、“+N”。这不仅保证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的广博、还保证了学生阅读的时间、阅读的氛围、阅读的方法以及阅读的品质;针对学生写作难,研究学生“日写作”机制。“日写作”机制又坚持“二八律”的作文教学观。这样的教学观扎实而灵活,让学生的读与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全语文在作文教学上建构了“333工程”,分层级规划、不同的层级不同的训练目标,不同的维度来展开与落实;针对只有第一课堂的语文,研发语文学习的‘’微课程”。微课程形式多样,关注教师开发开讲、注重学生参与、注重集体合作共学的智慧。
语文活动课程:以学科跨界为路径的语文生态模型建构。语文活动课程关注对语文影响好、特色化、综合性产品,以此构建语文生态学习模型。比如:校园语文节、语文学习私人订制、全家读书人、语文学习作品、语文学习档案袋等。
四、一点拙见
全语文课程让我认识到了语文课程的丰富性、全面性、系统性。我们的教学生活是琐碎的,很多的做法都是昙花一现,还没有认真的开始就匆匆的结束。而全语文课程因为全面、系统而行之有效的得到了推广并开花结果。课程中的很多做法都是理念与实践的有机的结合。“一课一得”、“三位一体”这些理念都在实践中落实的掷地有声。这样的课程开发显然是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益而且有效的。同时,全语文让我对“语文即生活”的理念有了深入的理解。在双减的背景下,我们比任何时间都希望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但是,如何还给学生呢?我想,这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任何的学习若不能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若不能内化成自己认知的一部分,学习的知识就是“僵死的”。一课堂策略关注学生的学,凸显学生的学,落实学生的学,拓展了学生的生命的广度与宽度。温儒敏教授始终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认为没有课外阅读,那语文教学就只是“半截子”的。新编语文教材主张读书为主,读书为要。全语文课程开发研究各种各样的“大阅读”策略,扎扎实实落实真阅读。保证学生的读写相结合,高质量的阅读。同时,丰富而有针对性的语文活动课程也对学生的学习锦上添花。
带来的思考是,系统的校园推广是否可行呢?兵希中学自然是无障碍,但是若要全面的在其他学校推广,估计是有一些难度的。阻碍因素太多了。但是,全语文带来的启发太多了:我能否对自己的语文教学有基于班级特色的构建呢?我如何落实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如何不遗余力的运用各种资源让语文之花开遍我目之所及之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