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篇***以德报怨(之一)
如果有人要问,熊伟的生活是具体什么时候开始走下坡路的?
就如同在问,熊伟父亲的左眼是什么时候瞎的或熊伟父亲是什么时候去世的一样!
只有一个模糊的时间段,没有一个具体细致的时间点。
这就是生活与命运跟我们开的玩笑,而不是因为熊伟自己活得粗心大意。
相反,恰恰相反!
熊伟是一个很细心的人,只不过,他心里更多的是装着别人,而非他自己。
就拿熊伟的生活开始走下坡路的原因,表面上看,是接连发生的三件事,具体说就是他失去了三样东西:房子、工作、盲肠;实际上,都是因为他想帮助他人,甚至是帮助不相识不相关的人,而给自己找来祸害、带来损失,但他却无怨无悔、痴心不改。
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损人利己的家伙,虽然不是绝大多数,但也为数不少;不损人而利己者,仍旧是社会的主流,即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损己利人的人,在古时候是“圣人”,在如今也是“剩人”,即为所剩不多的有道德有品质的真正的纯粹的人!
最基本最简单的,往往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同时也是最容易偏离与失去,最最稀缺的东西。
比如我们的良心。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知其欲者,一语中的。
有良心的人,就是好人。
而现实社会所缺的,恰恰就是好人。
熊伟,这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无疑就是这样一个好人。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重要的不是所处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一直处于荆棘与泥泞中的熊伟,总是朝着“善”的方向在跋涉,即便举步弥艰,即便寸步难行,也咬牙坚持着。
干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事情,要一件一件的讲。
关于熊伟失去房子、失去工作、失去盲肠,这一系列的遭遇,我们还是按照先后次序,从失去房子开始说取走——
时间一晃就进入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的进一步深入,神州大地如雨过天晴、春风拂面,起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繁华,街道越来越宽,车流越来越急,高楼越来越多,平房越来越少(准确的说,是越拆越少)。
城市越来越大的原因之一,是人口越来越多。
人口越来越多,包括大量的流动人口(其中以农民工为最)以及城市新增人口。
城市新增人口中,就有侯厂长与赵倩生下的那个,已经上小学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