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黄泥墩村碧水湾迎来了一波波游客。沿着蜿蜒的道路前行,碧水潺潺映入眼帘,游客们在玩沙、戏水中畅享乡村里的惬意生活。
黄泥墩村的美景。
在这动人的图景背后,是黄泥墩村持续多年的社区治理努力。从昔日的“上访村”转身现在的“明星村”,黄泥墩村里的大事小情都用上了“阳光票决”制度,建立起了“以党建为引领、以阳光票决为核心、以党员群众为支撑”的议事机制,经过提出议案、讨论论证、监督实施等多项环节,让村中事百姓议、村中事百姓决。
乡党委书记刘华说,村务阳光票决制,像一缕阳光照进山村,让黄泥墩从曾经的“阴暗角落”,走进如今的“高光时刻”。
昔日“心结”重 干群隔阂深
提起昔日的黄泥墩村,当地的人们印象十分深刻,一方面,区位优势明显,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可另一方面,这是有名的“吵闹村”“上访村”,干群矛盾尖锐,村民上访不断,村民看不到发展的希望。
虽然已经过去了将近10年之久,可黄泥墩村村主任石小伟依旧清楚记得刚当选上任时的情景。黄村乡副乡长在主席台上讲话,村民却起哄“不要搞这一套。”会开到一半,草草收场。
面对村民的不信任,石小伟心有不甘,总想着为村民做点事,改善下干群关系。上任两年后,村委会决定拆掉废弃的小学校舍,建立文化礼堂。
礼堂刚建好,不少村民竖起了大拇指,可村民刘如琴拎着锯子,上来就锯掉了西北端的一个檐角。理由很简单:檐角正在她家门口上方,车辆进出受影响。没办法,村里只得把屋檐往里缩了50厘米。
“表面上,缺掉的只是一个檐角,实际上,缺失的是村民对干部的信任。”石小伟说。
继文化礼堂之后,一场修路的风波又让石小伟和村干部陷入舆论漩涡中。把村里的路从1米扩宽到3.5米,这本是一件惠及所有村民的好事,可村民发生了重大分歧:有的村民说能走就行,不必花费资金扩宽。有的村民要开车,想修得更宽。被占地的3户村民则直接提出了三至五万元的补偿。
顶着各种压力,这条路最终修成了。可依旧有村民不认可,认为修路过程财务不公开,怀疑干部吃回扣。好好的一件民生实事,就这么成了村干部心里的糟心事。
2014年初,乡贤周宏伟回村成功当选党支部书记,希望带领村民致富。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周宏伟和石小伟挨家挨户走访村民,深入了解村民心声。
走访中,周宏伟和石小伟总结出干群互不信任的原因:根子在村务信息不透明上。在村民看来,村里大小事务,一般是村两委干部会议通过为主,村民看到的只是冰冷的数字和专业的表述,对村里的工作并不知情。村干部们也委屈:做得再多,村民也不支持、不信任。
阳光下搭“心桥” 村中事村民议
如何找回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信任?黄泥墩村“两委”将目光聚焦在社区治理上。
周宏伟认为,把村庄治理好,公开透明是关键。在上千名村民中,选举产生了53名村民代表,一切村级重大事项均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无记名投票进行表决,搭建了阳光票决的基本框架。
阳光票决现场。
黄泥墩村还把乡贤智囊团引入到阳光票决中,邀请乡贤代表到阳光票决现场列席,共同监督流程,了解全村发展规划。形成了以“党建为引领、阳光票决为核心、民主法治为载体、乡贤智囊团为支撑”的基层治理机制。
阳光票决,在黄泥墩村搭建了干群交流的平台,村里的大事小情,在阳光下深入持续推进。
两年前,黄泥墩村希望依托碧波浅滩打造“碧水湾乡村旅游综合体”。如何避免“民心事变糟心事”的窘境,成为周宏伟和石小伟的当务之急。
建设综合体,需要拆旧房、拆旧农家乐、砍竹林,每一件事儿都与村民的切身利益相关。村民主动提出:“大家用票决议一下。”
会上,周宏伟和石小伟给大家仔细讲解了“碧水湾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发展思路和预期效益。原农家乐负责人刘连付主动表态,拆除农家乐。不少村民提出,全力配合拆除旧房。看到前景,不少村民自愿入股,与村集体共同筹集500万元资金,注册公司运营综合体项目。
据周宏伟介绍,碧水湾项目开业当天就获得收益5万多元。预计今后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0万元。周边的民宿也火了起来,全村旅游收入将突破1000万元。
据统计,自实施村级事务“阳光票决”以来,黄泥墩村共表决村级重大事务70余项,各项事务票决赞成率达97%,村民知晓率达98%,满意率达90%以上,得到了本村党员群众的高度认可和支持。如今的黄泥墩村,民风变正了,村貌变美了,产业变旺了,变得越来越好。
开门决策赢民心 村中事村民定
实地参观黄泥墩村阳光票决的经验和做法后,各街道(乡镇)相关负责人纷纷点赞“黄泥墩经验”。
周宏伟介绍说,通过党员群众建议、村党支部提议、村务联席会议商议、乡镇(街道)党(工)委审议备案、票决前公开、村民代表会议票决、票决后公开七步阳光票决后,票决事项由村民委员会或村经济合作社组织实施,实施过程由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
基于黄泥墩村的成功实践,决定在全区推广。截至目前,已经在116个行政村推广,覆盖率56%,今年年底覆盖率将达70%,并逐步实现全覆盖。
“应到代表19人,实到13人,参与人数达标。同意13人,弃权0人,获得通过。”随着计票人员宣读结果,大港头村“阳光票决”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原来,在大港头村,通往村公墓的道路崎岖狭窄,村民上山祭祖时,经常有人摔倒受伤。为改善道路交通状况,大港头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就“大港头公墓墓地扩建”事项进行民主决议。通过“阳光票决”,从制度和机制上保障了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与监督的权利,村民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加强,参与村庄建设更热情。
杜兴林表示,实行村级事务阳光票决制,是推进“治理有效”、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阳光票决制在规范村级“小微权力”与推行“阳光村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变”:决策主体变“少数决定”为“多数议定”、决策方式变“举手表决”为“自主票决”、决策程序变“闭门决策”为“开放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