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晨在这条微博里这样写的:天天在家背《悯农》,不如当真务农一日。土豆今儿在“分享农场”里采摘了黄瓜、草莓,西红柿,喂了小猪,小羊和大鹅,还栽下了六株小树苗,不知来年能否开花结果?谢谢“地主婆”石嫣同学的盛情邀请,孩子们在田间地头自由奔跑,玩的乐不思蜀。配图一张是小土豆拿着一根黄瓜正在咬的照片、照片还有小土豆拿铁锹除土、拿水桶浇水、和小伙伴们拿菜叶喂羊的照片,看到照片时我似乎一下子就看到了童年的自己,看到了小的时候我在爸爸种的黄瓜架下面,摘下浑身长满毛刺的黄瓜然后用手搓搓就直接吃了,那种清香是我长大后再也没有吃到过的,那份清香有着童年里快乐,有着劳作后一家人坐在树荫下开心的畅聊的快乐时光,当然,这些年爸爸依然还在小菜园,种黄瓜,豆角,茄子等,只是现在摘豆角,摘黄瓜,变成了孩子们的独享的快乐了,我依然还会像小时侯那般的摘下来,用手搓搓就吃,黄瓜的味道还是那么的清甜,只是这份甜里面多了一份感伤,多了一份忧愁,常回家看望爸爸妈妈。
图片里那些铁锹我也好熟悉,想到了童年的自己总是和爸爸妈一起到田地里干活,虽然爸爸妈妈不让我们下地,可是我依旧愿意跟着,虽然我们的劳动和照片中小土豆的劳作显然不是一种形式的劳动,但是让孩子接触大自然,感受那份泥土的味道,是孩子们向往的。
一边继续翻姚晨的微博
我看到了她记录宝宝成长的照片,每一张都是满满的爱。每一张都是爱的陪伴。
我看到了她记录儿子送她的礼物,那般的珍视和懂得。
我看到了她记录兄妹间的情谊,照片里透着的都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会忽略家庭成员中的任何一个。
我看到了她记录关心社会的事情,尽管这个事件不断的被发酵,她依旧会发声。
我看到了她记录她的事业,一个不会因为自己是妈妈而放弃事业的人,而有过哺乳期经历的人都会明白为了孩子的那口好奶而拼尽全力。
我看到了她记录她的健身,姚晨在这里真的可以是典范,产后健身算什么,关键是怀孕中的健身,那一组照片,委实让我惊叹。
我看到了她记录自己看的书,一个不断学习的妈妈
还有很多很多……
越看越感动,感动的同时也是感慨万千,不知怎么就想到了咪蒙写过的一篇文章《连陪孩子的时间都没有,你成功个屁啊》文中写到:中国文化里,过多强调生育是一种权利,甚至是一种义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忘了最最重要的一点,生育是一种责任。在你不能确定可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陪伴时,请不要草率地生下孩子。《穷爸爸、富爸爸》里就有一句,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
家庭教育和心理专家都指出,孩子0到12岁,尤其0到6岁之间是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不应与孩子分离,不要以任何借口和孩子两地分居,或者放在身边也置之不理。能否跟父母尤其母亲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关乎孩子一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建立。教育专家公认的一点是,孩子0到6岁跟父母相处一分钟,顶得上之后跟父母一年——所以,请别说那种“孩子还小,谁陪都一样”的蠢话了好么?我周围很多朋友说自己跟父母不亲,长期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方式相处,就是因为小时候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长大,跟父母的感情总隔了一层,哪怕长大后一家团聚了,那种亲密无间的感觉却很难形成。小时候父母缺位所造成的遗憾,是很难弥补的。柴静的《看见》里就写到一位心理医生,三岁之前,母亲把她寄养在别处,带着姐姐生活,重逢后,她觉得母亲不亲,觉得母亲更喜欢姐姐,五十年过去了,那个不公平的感觉一直在。
写到这里时,我也更加明白,昨天带儿子玩卡丁车后的那份满足了,第周六都是我先生带他玩,昨天因为孩子要去医院拆线,我就没有去中科院上课,当儿子得知我不上课,他别提多高兴了,第一时间就是说带我开卡丁车。虽然我不喜欢开,可是看着儿子欢呼雀跃的样子,那份快乐是无法用语言可以描述的。
父母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做真正的自己,做努力成长的自己,何尝不是在用身体力行的示范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借用姚晨在一次采访中说的话,作为结束:
她说:“很多人问我你以后想让土豆干什么,但是我真的不知道,其实大家都是彼此非常独立的个体,都是独立的灵魂,我的任务就是负责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把他养大,之后的路其实完全靠他自己走。”
本文照片和微博截图来自于姚晨微博,感谢,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