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看《明朝那些事儿》,由于没有读完,但是被两件事弄的比较有感触,迫不及待想写点什么。
一个是胡宗宪,一个是戚继光,如果硬算,还有徐阶,先从胡宗宪说起。
如果单讲履历,那可能一天一夜也说不完,简单来说,平息倭寇,功绩卓著,理想抱负远大,一心报国,算是忠臣,可在这背后,却有很多违背原则甚至大明律例的地方。
当时明朝的工资很低,为官很难养护自己,海瑞一生清廉,只靠俸禄过活,还得老婆当伙夫,自己挑水种菜,节省家用,那还只能满足温饱,可想而知,如果想做一番事业,通过打点关系是不太可能,除非有人就是无理由的喜欢你,让你一路高升,有两个人不论就是为国请贤,或就是喜欢海瑞,才成就了一代名臣,单看胡宗宪却不是,他的一路高升,除了自己聪明能干之外,他选择了攀附,攀附一定是需要启动资金的,从何而来,不知。
先是和严嵩义子赵文华眉来眼去,后又直接成为严嵩党羽,严嵩可是当时第一贪臣,而胡宗宪能权倾东南,除了善谋权术,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是严嵩提携的,扎根于严府,单回顾其为官生涯,终生除了追寻权利之外,平倭是唯一志向,曾说过:“倭患一日不除,绝不回京”,看这点,妥妥的忠臣,这一理想的背后,又有多少让人深陷泥沼的难堪呢?也许是把追寻权术的目的,用理想包装起来,并且完成了远大理想,那么孰对孰错,谁又说的清,断的干净呢?
其二,在平息倭乱中,虽然功绩卓著,除徐海,降汪直。然而徐海除的并不磊落,徐海后期已经归降,并且对胡宗宪死心塌地,徐海当着所有手下的面向胡宗宪屈膝下跪,胡抚其头,轻拍,训诫,徐却一脸仰慕,足以证明其归心之诚。然而,胡却在徐海畅想未来美好日子之时,设计杀了他,徐海临死也没能明白。平倭没错,杀降从来都被不齿,也许有人说斩草除根,那道义又何在,杀人不过诛心,那么诛心是不是才是真的斩草除根,何况他已经做到,也许胡是为了增添功绩,也许是表露平倭的决心,单这一目的背后,却付出了多少生命?
胡宗宪最终没能善终,因严嵩案结束仕途,又因严嵩儿子小弟罗文龙被抄家,牵连其中,最终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自杀。
同一时期作为胡一手提拔的戚继光,却没有因为胡的倒下所牵连,在我看来是因为那时候他结交了张居正,这也引出了第二个故事。
戚继光的英雄事迹我就不说了,民族英雄是被大家所熟知的,不过,像上文提到的,明朝为官低工资是必须的,一身正气的戚继光遵循父亲教诲,刚直不阿,直到看到同是抗倭英雄俞大猷的下场后,改变战略,开始交际,明确背后有人好办事的方针,但凡到地方,必请客,那么,问题来了,钱从哪来?在保证自己能完成伟大平倭理想的背后,终究带出一些淤泥,但是时势所逼,识时务有错吗?
写这些,其实也是自省,总想做成些事情,又想出淤泥而不染,怕流言蜚语,但以结果为导向,过程只要不突破初心的底线,又何尝不可。 在光明来临之前终究有黑暗,在平坦大路之前终究有坎坷和泥沼,让自己走出泥沼,重回征途,哪怕留有淤泥的脚印。
有人说可以保持洁身自好,通过学识完成,从古至今,又有几人得以“忠孝两全”。是独善其身,刚直不阿,怀揣理想不得志,还是权谋手段玩尽,实现毕生所愿,大谈天凉好个秋,历史的真相总是扑所迷离,人生又清晰到哪去,很多事情都是留给后人去评断,从黑到白,从白到黑,中间永远有一个灰色,如果太过理想主义,也就不会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感叹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